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南通 > 正文
半个世纪坚守让花灯“活”起来 探访南通灯彩项目传承人
2021-02-22 13:46:00  来源:江海晚报  

灯彩,又叫“花灯”,自汉代便已有之,传袭至今,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逢佳节,通城市民赏灯热情高涨。

南通灯彩始于明末,主要制作各种鸟、兽、鱼、虫的小型灯彩,虽不似“夜放花千树”般宏大,却能以自己别具一格的造型特色而素有闻名。元宵节前夕,记者探访了南通灯彩项目主要传承人何麟强,深入了解他是如何用近半个世纪的时光,精心打磨出传世的扎灯技艺。

初心铸匠心,专注南通“包灯”近50年

一把铅丝、一叠皮纸、一支画笔、各式钳子刻刀……来到何麟强的工作室时,老先生正一手托着牛角,一手用细长的竹签小心地勾勒着,很快一盏别致精巧的“金牛灯”就呈现在记者面前。

记者注意到,何老的手有些红、有些糙,他摆了摆手说,自己这双手几十年来早已被竹篾划伤、寒冬冻伤等反复积累和叠加,练就得“水火不怕”了。

20岁便师从“包灯”第三代大师钱桂亭学扎灯彩、制风筝,尽管从业已近50年,鬓角斑白的何麟强对灯彩的热情却丝毫未减。

“我一直记得刚分配到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时的情形,我的师父钱桂亭老先生已经八十高寿。他一直告诫我,干这行必须心无旁骛,一辈子坚持下去,现在想想,我应该是做到了!”何老微笑着说。

正是始终怀揣着从艺的初心,何麟强用几十年的努力和钻研,将南通灯彩的制作技艺带到了新的高度,他的作品多次赴国内各大城市参展,并走出国门,在日本、美国等地展出,受到广泛好评,也让南通灯彩闻名遐迩。2020年9月,他被认定为第五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灯彩(南通灯彩)”代表性传承人。

过年最忙碌,今年“金牛灯”亮起来

“只要有灵感,我就立马动手。一旦做起来,就不能中断。”何老边说边向记者展示着刚做好的“金牛灯”,这样的灯看似并不复杂,然而实际制作却着实得花一番功夫。

“首先我要构思出一个整体框架,查阅些资料,画出牛形状轮廓的草图,在绘图之前,还得做好戳铅丝、裹纸、扎好牛的关键部位。”何老告诉记者,“画、剪、刻、裱”都是扎灯彩的基本功,但这其中扎架、裱糊、装饰每个环节都有学问,都要求制作人非常专注。比如,光扎两个牛角就得一个小时,且这期间手上的活儿不能有任何中断。

每逢春节、元宵,都是何老最忙碌的时节。记者看到工作室的橱窗里,“三羊开泰”“金猴献礼”“荷花盛开”“玉兔送福”,各类灯彩熠熠生姿,工巧至极。

“这两天买花灯的人挺多,我手上忙得没停。”何老笑呵呵地指着已经做好的几盏花灯告诉记者,今年是农历牛年,“金牛灯”“福牛灯”最抢手,而做牛灯的工艺也比做花灯更复杂,从构思设计到制作完成,前前后后差不多需要20多天。

免费传技艺,让更多人喜爱南通灯彩

“师父传下来的手艺,一定要一代代地坚持下去,南通‘包灯’能发展到今天,靠的就是传承。”何老以自己曲折的人生经历为例,2000年,他所在的工艺美术研究院整体改制,许多老同事纷纷转业谋生,而他仍然执着地坚持着手中“不太来钱”的“扎灯活儿”。随后的13年,尽管失去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他还是坚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成立了自己的灯彩风筝工作室,一门心思地钻研着扎灯技艺。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2年开始,随着我市对非遗文化保护的日益重视,何麟强得以入驻南通市非遗工坊,并于次年开设南通灯彩传习所,免费开设灯彩传习培训班,春秋两季,每季18课,何老亲自授课,倾囊相授。他也越干越有劲,把非遗技艺带到更多校园课堂中,2014年至今,先后在唐闸小学、实验小学、通州中专、南通开放大学等10多所大中小院校开展普及南通灯彩制作技艺课程和活动。“每次课堂上看到孩子们学扎灯的那股认真劲儿,我真是打心眼儿里开心,总觉得这门手艺日后有希望了。”

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了解甚至参与到这门民间手艺中来,“灯彩进校园”“灯彩进社区”近几年在通城办得风生水起。

谈到近期的打算,何老微笑着说:“今年可有得忙了,市里的‘非遗集市’、周边城市的灯展早就排定日程了。我准备再挤出点时间,多办几期免费培训班,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本报记者宋颖亮

责编:秦春凤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