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一大早,南通延锋安道拓座椅面套有限公司设备部维修组组长王东华一如往常,8点不到就来到单位,整理随身设备,查看值班记录……每一件工作都做得一丝不苟,一如二十多年前刚刚进入维修岗位时的样子。“厂里每道生产线、每台设备都是我们的客户,随时要提供服务,我必须提前准备好。”
1998年,王东华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职业技术学院毕业,随即就走上维修岗位,2009年又应聘来到位于南通开发区的南通延锋安道拓座椅面套有限公司,在这里,从一名一线维修工逐步成长为技术能手。
长期浸淫在维修岗位的王东华深知,自己并非“名校优生”,理论是自己的一块短板。“刚毕业的大学生往往有理论没实践,我恰恰相反,有实践没理论。在维修中只能就问题解决问题,没办法深究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为此,他开始实践联系理论,恶补各种机械设备方面的知识。尽管家住海门,每天汽车来回就需要两小时,但回到家他仍利用一切时间,上网查资料或请教工程师,啃下不少“厚部头”。
学以致用,当理论融入到实践之中,本就是维修高手的王东华更是得心应手。“很多问题都是共通的,以前我要耗费精力解决每一个问题,现在基本各种问题都是手到擒来。”
成功更青睐有准备的人。2017年,企业为适应快速发展的需要,引进了一款国外自动裁床设备。由于裁刀在切割面料时,因为摩擦,会产生高温,因此设备带有冷却系统。
也许是水土不服,这款冷却系统运行并不稳定,经常导致面料因高温而粘连在一起。改造冷却系统的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在了已经升任设备部维修组组长的王东华身上。
生产不能停,又要快速解决问题,留给王东华的时间并不多。幸好平时对各种设备原理“门清”,他沉下心来,一连几天泡在厂里,白天查阅资料、做好准备,深夜则趁生产任务较轻,在一线做试验。
就这样,在连续做了5次试验后,问题解决了,前后耗时两周不到。而这一项,每年就可以为企业直接节约成本50万元。
此后,王东华又先后参与公司多个重点项目。其中在“J72A半自动化机构及工装的开发制作”中提出新思路,获得2017年度上海总部公司级技术创新奖及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018年王东华主导开发的《一种用于嵌条缝纫的自适应工装》项目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另外,王东华参与的“复杂牛皮缝纫工装开发”大大降低报废率,为公司每年减少30万元的损失。
已经成长为技术能手的王东华并没有松懈,在坚守一线的同时,他还注重传帮带,为公司带教二十余名维修技术员,其中多名已经成为技术骨干、维修能手,为公司的人员梯队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知识是用来传递的,而不是私藏的。只有这样,我们团队才能游刃有余地解决各种技术问题。”
本报记者 陈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