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在路口维持交通秩序。
通讯员袁竞 姜雨蒙
盛夏上午,太阳已开始发威。启东城区的21个主要交通十字路口,开始新一天的忙碌。这些路口每天都有一群身着蓝马甲、手持小红旗的“蓝精灵”,和交警一起维持着交通秩序。
这是一支文明交通志愿者队伍。每天早、晚高峰时间,志愿者们分赴21个交通路口执勤,不管是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全年无休。
准高中生的人生“第一课”
15日,早上7点10分,位于启东市区人民路、江海路交叉的文峰广场路口,车流还比较稀疏,4名志愿者已经早早站到了路边。红灯亮起,一位戴着黑框眼镜的少年迅速伸出手中“文明出行”的小红旗,将非机动车道上的人群拦下。
这个脸上还有些许稚嫩的志愿者叫朱振宇,今年才16岁,刚刚初中毕业。“妈妈在朋友圈看到了志愿活动,我正好想着能利用暑期时间做些有意义的事,就报了名。”
朱振宇把大太阳下的这项“苦差事”干得有滋有味。“有人骑电瓶车时因天气热不戴头盔,我看见了就会提醒他们记得佩戴。他们大多都很配合,马上就戴起来。”谈起这两天的工作,朱振宇的工作热情很高。
“因为早上7点15分就要开始执勤,所以没法睡懒觉了。但是为了大家的出行安全,我觉得很值得。”面对需要早起的“挑战”,朱振宇毫无怨言。
今年6月以来,16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报名参加文明交通志愿活动的多达1000多人次,许多初中毕业生相约结伴做志愿服务,让这个迈入下个人生阶段前的暑假变得充实而有意义。
一枚“陀螺”的快乐之源
“阿姨往后退一点,退到白线以内,等这个红灯过了您再走!”道路另一侧,志愿者钱力正在劝导一位骑自行车的阿姨不要越线。启东市文明交通志愿者服务队于去年11月成立,钱力是服务队成立之初的“老人”了,每天的早、晚高峰,在人民路和江海路路口都能看到她的身影。
除却志愿者身份,钱力的本职工作是超市理货员。去年,朋友问起要不要一起当志愿者时,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家中上学的孩子起得很早,钱力也跟着一块儿起床。“上班时间还没到,我又很早就醒了,这段时间我正好闲着,就过来帮帮忙。”
作为首批志愿者,钱力亲眼见证了执勤地点从最开始的2个路口一直扩大到21个路口,也亲历了启东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去年志愿活动刚刚开始的时候,逆行、闯红灯、骑电动自行车不戴头盔等交通不文明现象屡禁不止,钱力的耐心劝导却换来很多不理解的声音。
“一开始市民不理睬或是不理解,我就耐着性子多说两遍,现在市民素质明显提高,都会服从管理。”钱力笑嘻嘻地说着,丝毫不为这项“费口舌”的工作感到辛苦,反而乐在其中,即便每天超市、路口两头跑,还要负责给新来的志愿者做培训,经常忙得像只陀螺,但她觉得很快乐。
2200名启东市民成为志愿者
陆也是启东市小动物保护协会会长,也是文明交通志愿者服务队组织者。以前,她经常在路上看到不按交通规则随意穿梭的“骑行侠”,给城市文明和出行安全带来很大负面影响,于是,她萌生了成立一支文明交通志愿者团队的念头。
陆也将去年参与抗疫的志愿者团队重新整合,2020年11月7日,启东市文明交通志愿者服务队在江海志愿平台上完成注册,至今已有2200余名启东市民注册加入志愿服务队。除了寒暑假、节假日有很多学生志愿者外,很多在职工作者以及退休人员也都加入志愿服务中。
“作为志愿者,我们虽然没有处罚权,但对市民不文明的交通行为进行劝导时,市民也都能听从。”如今陆也隔三岔五就到各个路口看看,发现市民骑电瓶车不戴头盔、逆行等现象已经大幅减少。
对于这个自己一手组建起来的志愿团队,陆也希望除了进行文明引导外,还能衍生出其他的志愿服务。现在,在保障路口执勤的情况下,其他志愿者还去启东市妇幼保健院、启东市人民医院等地方,协助医院开展疫苗接种的工作。
(记者 黄海 通讯员 施盛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