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南京禄口机场发现阳性病例以来,为更好地适应疫情防控需要,南通市闻令而动,在总结完善前期工作做法的基础上,第一时间配强了流调处置力量,成立了11支流调处置支队,24小时待命,配足储备应急物资,加大对重点人群采样频次,织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网,确保现场应急处置专业化、规范化,筑实江海百姓健康防护墙。
市县一体 队伍下辖11个支队
按照“配足、配全、配强”的原则,南通市从各级疾控部门、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抽调了卫生专业技术人员700多人、公安干警300多人,组成共计1000多人、11个流调支队、300多个流调小组的流调人员队伍。“通过公安、工信、公卫三家协同作战,联防联控,在大数据的支撑下,通过市县一体化流调的运作模式,确保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将疫情防控风险降到最低。”市疾控中心急性传染病防制科科长张烽介绍,每个流调小组都包含一名公安民警,他们将发挥刑侦特长,助力疾控人员开展流调工作。
在位于市区通启路6号的流调基地,市疾控中心还派出了两支现场应急处置小组值班,24小时待命。“每组4个人,一共8个流调队员在基地现场值班,还有2个电话值班组,8名队员随时听从电话召唤。”市疾控中心团总支书记、流调基地副队长茅丽婷介绍,流调队员经常半夜出动,一旦有需要,立刻出发赶往现场。一般而言,对于一个可疑对象的流调就要长达2至3小时,“找上家、查下家”,不但需要流调工作者的专业素养、严格的自我防护意识,还要具备娴熟的沟通技巧,以及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
在流调基地,茅丽婷向记者展示了流调队员的“秘密武器”——“现场流行病调查作业箱”,箱内配备了个人防护用品、执法记录仪、掌上电脑、智能录音笔、消毒药械、采样器械等。在基地物资储备仓库,整齐划一的现场流行病调查作业箱、电动冷雾超低容量喷雾器等物资一应俱全。
一专多能 队员随时拉得出、打得响
为全面加强全市新冠肺炎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去年2月5日,市疾控中心在南通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省率先启用新改建的流行病学调查基地,由中心派出精干专业技术人员24小时驻守基地,在基地集中工作学习,负责新冠肺炎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处置、重点对象核酸采样等工作。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完善,基地功能进一步扩大,运行进一步规范,已成为全市新冠肺炎流调、采样、实训、储备等功能“四合一”专业防控基地。
除了做好物资保障外,流调人员的培训也必不可少。市疾控中心急传科副科长魏叶介绍,从本周开始,每个流调小组都要进行定期培训,“不要只是数量,还要质量。我们每周培训两次,一次以分队形式开展,一次组织全市包括县级流调队进行视频培训。” 目前,根据市卫健委的要求,市疾控中心还加紧赶制了一本《新冠肺炎疫情流调口袋书》,涉及“新冠肺炎疫情溯源调查工作规程”“新冠肺炎病例密切接触者判定原则与要点”等内容,以便全市千余名流调队员规范化开展流调工作。
由于流调工作的特殊性质,流调队员往往需要半夜出动,日夜颠倒,十分辛苦,但是从有经验的老队员到新队员,没有一个人有丝毫懈怠。考虑到人手紧缺,在完成日常科室工作和统筹基地管理的同时,茅丽婷还主动报名前往机场和车管所参加核酸采样工作。由于工作劳累、免疫力下降,加上长时间穿着防护服,茅丽婷的双腿出现了荨麻疹,“最近我已经连续拉肚子好几天了,一直没时间去做肠镜检查,只能服药缓解。在采样现场,我只能忍住腹痛,常常憋出一身的汗。”目前,疫情形势紧张,茅丽婷每天都会工作到很晚才回家,她爱人工作同样繁忙,只能每天将上四年级的女儿送到朋友家。
“我们通过组织分级分类培训,全面提升流调队员流调溯源和应急处置整体能力,做到 ‘一专多能’,每位队员能同时承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环境消毒和采样工作,确保一旦发生疫情,能够‘拉得出、打得响、打得赢’,全力保障全市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张烽如是说。
火眼金睛 检测不放过“漏网之鱼”
眼下,针对机场、火车站、汽车站、急救中心、福利院等重点场所的重点人群,市疾控中心还定期上门开展核酸检测、指导疫情防控,确保中高风险岗位人群应检尽检。
“近期国内疫情形势严峻,我们迅速充实基地采样队伍,切实保障采样工作高效顺利开展。截至目前,共计核酸检测3万多人次,开展愿检尽检人群核酸检测2万多人次,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很好地发挥了‘监测哨点’作用。” 茅丽婷说。
今年以来,市疾控中心流行病学调查基地先后围绕 “两会”、复学、高考、元宵节晚会、庆祝建党一百周年歌咏大赛等重大活动保障,进行核酸检测600多人次。
面对核酸检测样本的激增,市疾控中心核酸检测实验室每天保持24小时运行,“和南京疫情发生之前每天检测量数百份相比,这段时间每天检测量均在3000份以上,最多一天检测了5000多份标本。”市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科科长熊海平介绍,实验室工作人员24小时不间断轮班,确保应急复核和重点人群的检测工作不受到影响,绝不放过一条“漏网之鱼”。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实验室已经累计完成15万个核酸测试。
(记者 冯启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