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花了8年时间,什么都不做,教他说话。当听到他喊‘妈妈’的那一刻,我在路边哭了很久很久……”南通的张琴女士与记者聊起当年的不易时眼眶噙满了泪水,但说到瑄瑄的“聪明开朗”时却又满眼笑意。
15年前,两岁的瑄瑄在别的孩子咿呀学语时被发现听力障碍。当时的瑄瑄戴上助听器后,还是不会说话,张琴夫妇心急如焚。2009年,他们花重金为瑄瑄的左耳装上了人工耳蜗。“手术一般7天就可以恢复,但他发烧了4天。好在一个月后耳蜗开机成功。”当他左边的人工耳蜗和右边的助听器调试成功后,他听到了更多的声音,但也只听得懂猫叫和狗叫声。在那之后,张琴就每天骑着电动车带着他东走走西看看、学习说话。“那段时间很煎熬,特别是当我身体不适,他又在别处摘下‘耳朵’,怎么喊他帮忙都听不见时,我真的特别特别的无助。”直至瑄瑄八岁,张琴才缓了过来。瑄瑄能够正常与人交流了,他终于可以过上正常的生活,和别的小孩一样上学。
本以为一切都会顺利地继续下去。但命途多舛,去年,张琴不幸患上了卵巢癌和肺癌,左下肺被切除,吃药化疗很痛苦。因与丈夫离婚多年,还要独自照顾瑄瑄。瑄瑄“耳朵”的修理费用高昂,电池也不便宜。“一盒60粒装的电池300元,人工耳蜗2天需要3节。耳蜗麦克风维修一次1000多,下面的一个小配件也是修了4000多。”而此时的瑄瑄学习成绩又不太理想,考取本地的高中有些吃力。张琴无奈为他报考了南京聋人高级中学。“这家学校可以正常考取大学,每年除了3000元的伙食费,其余都是国家补助。这样我的经济压力小了些,他的学习压力也小。”
生病后的张琴在家休养,想开了很多。“以前我对小孩提出了很多要求,但现在我觉得,人这一生,健康快乐最重要!你想做什么事情就去做吧。”如今,已经高一的瑄瑄不仅是学校的主持人,今年还得了“三好学生”。“他在这所学校里活泼开朗、很自信,甚至都想好了要考天津理工大学的全纳教育班学习计算机。”张琴兴奋地向记者展示着瑄瑄的生活照,“现在看来,我送他去这个学校的选择是对的。无论通过哪条路,让他学到本事、增强自信才是最重要的!”
生病期间,张琴一家得到了很多帮助。张琴之前所在的公司了解到她的情况后,让她在家办公,每月还给她5000元的工资。崇川区城东街道每年都会给瑄瑄2000元的助学金。崇川区残联今年又一次性给了3000元补助。“虽然这些钱在除去一切开销后所剩无几,但已经解了我的燃眉之急,我很感恩了。”张琴在去年9月做了最后一次化疗后已经开始慢慢恢复,现在她只需要定期复查了。
瑄瑄“重获新生”听到声音,在母亲的坚持不懈下学会说话、过上常人生活,又在众人的帮助下继续前行,他无声的世界里充满了爱。张琴在面对记者询问需要什么帮助时,满怀感恩:“我没有要求,你们的关心和关注就是对我极大的安慰,我也要慢慢走出困境了,谢谢你们这么多人的帮助。”(文中均为化名)
(记者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