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杰(化名)是南通市区一所专科学校的学生,同时也是学校心理协会成员。曾经的小杰一度对未来充满恐惧,他经常问自己:“我会不会被社会淘汰?”他希望自己全身心投入学习,但脑袋里总会有其他想法蹦出来:“舍友刚刚生气了,是不是因为我?”“过马路时被车撞了怎么办?”
后来他发现自己的情绪常常大起大落,每天觉得很累,不想动。越是不想动,小杰越觉得自己在虚度光阴,不断自责,罪恶感也不断加重。由于经常参加学校的心理宣教工作,小杰意识到自己的心理可能出现了问题。于是,他主动去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就诊,被诊断为抑郁症,并伴随强迫症状,于是开始遵医嘱服药,每月定期复查,并定期到学校心理中心做心理咨询。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心理教育与发展中心主任张玲表示,“如果被诊断为抑郁症,首先是接纳现状,其次是遵医嘱服药,同时要做到定期复查。”
“现在,我感觉脑子好像通了,有一种拨开云雾见蓝天的感觉。”小杰开心地说。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
今年4月,市启秀中学专门邀请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心理科专家为该校初一年级1200名学生送上“我的情绪我做主”主题讲座;南通科技职业学院构建教育、教学、科研、咨询、干预“五位一体”工作模式。
南通科院副校长柯晓扬就是一名资深心理学教授,她介绍,目前学校已将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全校必修课。同时,建立“荷心理”微信公众号、利用江苏省危机预防干预中心“苏心”App等新媒体,为学生提供知识宣传、心理咨询预约、心理测评等服务。在南通科院,新生入校后,均以班级为单位集中对全体新生开展心理普查,建立档案。该校重点关注学生的月报排查,及时掌握心理问题学生的最新动态,形成长效工作机制。此外,该校还聘请南通四院、市心理咨询中心的心理医生作为兼职老师,通过医校合作,加强学生抑郁症的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
青少年患抑郁症更具隐蔽性
最新研究表明,抑郁症在我国已经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疾病负担源。
“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动力不足是抑郁症的三大核心症状。”南通四院儿童青少年心理专科负责人丁雅琴介绍,2018年,全市有5000多个18岁以下儿童青少年曾在该院就诊,询问医生自己是否患有抑郁症;到2020年,达到了10000多人次;而2021年仅上半年已达到13000多人次。
丁雅琴分析,过高的期待是导致孩子负面情绪高发的主要原因。比如,孩子常常被父母批评指责,产生自卑情绪后睡不着觉、吃不好饭;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敏感脆弱、容易烦躁;抵触上学,甚至一去学校就哭闹,抑或出现没有确切性疾病证据的全身异常疼痛,可能是抑郁情绪所致。面对孩子表现出的类似负面情绪或者问题行为,一些家长认为是“孩子娇气、矫情,意志力薄弱”所致。丁雅琴提醒,持续两周有以上症状的孩子,家长应该引起重视。
“青春期的孩子情绪有不稳定性,也有很开心的时候,不像成年人患上抑郁后一直闷闷不乐,这就增加了发现青少年儿童患上抑郁症的难度。”丁雅琴强调,抑郁虽然是“心灵的感冒”,但却没有普通感冒那么容易自愈,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努力、科学面对,切不可讳疾忌医、延误治疗。
柯晓扬认为,作为老师,要充分认识到抑郁症的危害,掌握最基本的抑郁症识别评估要点,但不要轻易给学生“贴标签”。
对于家长而言,应更多地接纳和陪伴孩子,给予孩子充分的理解和支持。“不能因为孩子患了抑郁症,就对他(她)有明显的优待,这样也会让孩子难以康复。”柯晓扬认为,无论家长还是孩子都要树立信心,抑郁症并不可怕,经过系统规范的治疗,大部分患者都可以康复,回归正常生活。
(记者冯启榕 俞鑫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