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苏州 > 正文
虞城巧织文明“双面绣”
2025-07-29 14:11:00  来源:苏州日报  

集贸市场提升行动深入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扎实开展、“净山联盟”等志愿者团队加速组建……近期,常熟文明实践净美城市行动如火如荼地开展,市容环境更靓了,城市形象更优了,文明程度更高了。

净美城市,文明之始。一直以来,常熟的城市文明建设没有止步于打造光鲜的“面子”,而是向“里子”深处扎根,从“管理文明”迈向“生长文明”,实现了从“创建文明城市”到“建设城市文明”的华丽转变。

在5月召开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常熟夺取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1个镇、2个村获评新一届全国文明村镇,3家单位获评新一届全国文明单位。文明硕果盈枝,成为常熟城市形象和综合实力的具象表达。

阵地焕新:精绣城市生态图景

清晨六点,常熟琴川街道的金山路集贸市场已经飘起豆浆油条的香气。

“以前烂菜叶子满地,走路都得踮着脚。现在市场改造完干净敞亮,人气都旺了。”摊主李师傅掀开蒸笼,排队的顾客笑着接过热气腾腾的包子。

金山路集贸市场,是常熟小点位“脱胎换骨”的“样板间”。改造后摊位整齐,过道宽敞,蔬菜肉类“一站式购齐”,农产品快检室、公平秤、休息椅、宠物存放点等便民设施一应俱全,还加装了中央空调。市场外超市、药店、粮油店织就“生活便利网”。更贴心的是,新市场备足了120多个停车位,终结了昔日令人头疼的“抢车位”大战。

金山路集贸市场的蜕变并非个例。常熟正以扎实的“绣花功夫”,为城市“一键美颜”。

集贸市场“华丽转身”——

近年来,常熟60多家老旧市场从“脏乱差”的过往,跃升成兼具颜值与内涵的“网红打卡点”。湖苑菜场在升级改造后获评“苏州最美菜场”,金仓等5家市场被评为“苏州市文明菜场”,湖苑、泰安市场被评为“全国商品交易市场系统文明诚信经营示范市场”。

老旧小区“逆龄生长”——

近期,常熟市2024年度老旧小区续建项目陆续复工,绿源、衡山、上塘街等片区将于今年11月竣工,惠及居民545户。同时,2025年常熟市老旧小区改造计划已经出炉,计划改造元和、梅园片区,涉及居民319户。加固楼体、更换老旧管道、维修楼道门窗、增加适老化扶手、增设消防设施……“筋骨”重塑,让老房子更安全宜居。

方寸之地“落地开花”——

绿化节点串联成线,天狼月季等花卉盛放,一路皆景;街道旁精心打造的口袋公园,构建出兼具趣味性、功能性与美观性的绿色空间;遍布城区的小游园、休闲步道、健身器械,宛如“天然氧吧”,让市民在推窗见绿的同时,还能享受到健身休闲的乐趣。

干净整洁有序的市容环境是城市管理的基石,更是文明城市的底色,关系到宜居宜业宜游的良好城市形象,也反映着一座城市的市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市集、住宅、游园……一个个市民身边的“文明空间”,串起了城市的“文明地图”,托举起常熟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智治赋能:科技创新环保模式

这场为常熟量身定做的“全身SPA”,不仅是“体力活”,更是“智力活”。

常熟古城街坊巷弄数量众多,且许多巷道历史悠久、空间有限。以往传统燃油环卫车在青石板路上作业时,由于车身较大,时常会遇到通行不便等情况,尾气和噪音难免对周边居民生活造成影响。

针对这一问题,常熟市城市管理局引入1辆扫路车、4辆高压冲洗车、7辆垃圾收集车、1辆扫路机器人组成“清洁舰队”,用零排放、低噪音、更智能的方式实施“毫米级”清捡作业。

新能源扫路车和新能源高压冲洗车组成“黄金cp”,“地毯式”冲刷路面,‌“靶向式”攻坚污点;全自动扫路机器人正式“上岗”,能依据预设路线或实时感知环境,10小时不间断地进行清扫、吸尘作业;新能源收集车以近乎无声的方式高效运转,配合高标准密封式箱体,全程密闭静音操作;环卫工人则精准“查漏补缺”,重点清理人行道边缘、树穴等边角死角。

“智能车辆+人工补扫”的保洁模式保障常熟全路段每日至少2次高标准深度清扫,机械化清扫率稳定超95%,综合作业效率较传统方式提升80%以上。同时景区周边建立“潮汐式+人机结合”动态保洁机制,实现响应速度与覆盖密度双提升。

当“绿色卫士”在街头巷尾“大展拳脚”时,常熟市民的“菜篮子”也迎来了智慧升级。

今年上半年,焕新的常熟集市迎来一位“超级管家”——智慧监管平台上线,实时捕捉着市场脉搏。监管人员坐在屏幕前,就能对价格波动、食品安全远程“把脉”。消费者也能通过智慧看板,随时查看市场客流、菜品信息、实时价格、快检结果。

平台为每个摊位构建起动态“信用画像”。投诉集中、快检不合格等记录都会被精准捕捉,促使监管方和市场主办方快速响应。经营户的信用分也会随之浮动,并实时公示给消费者。

从“人盯人查”到“数字赋能”,常熟用一块屏幕、一组数据、一套算法,把曾经“看不见”的监管变成了“可感知”的信任。

如今,这位“智慧管家”的触角正伸向常熟的每个集市,年底前力争实现100%接入市场。

志愿聚力:全民共建大美虞城

晨雾未散,虞山雄鹰线的石阶上跃动着一抹红。80后常熟新市民洪海波拾起藏在灌木丛中的矿泉水瓶,对着镜头举起“战利品”。

四年来,这位“净山”150余次、捡拾垃圾超1吨的环保卫士,通过短视频分享“无痕山野”理念,将健身爱好转化为环保动能。

随着虞山徒步热度节节攀升,山林的“负担”也在悄然加重。蜿蜒的林间小径,时常可见矿泉水瓶、零食包装。

好在向山而行的不止洪海波一人。虞山街道早已行动,组建起“周末净山队”“亲子环保团”等特色队伍,吸引超2000名志愿者参与,将“净山”常态化;街道工作人员、辖区商会成员、驿站主理人以及健身俱乐部等社会团体组建“净山联盟”,为“净山行动”提供物资补给、休憩场所等全链条支持;森林防火部门、登山协会、专业环保组织联手打造“环保课堂”,普及森林防火、垃圾分类、安全防护、生态知识等内容。一支支志愿队伍如同涓涓溪水,汇入守护青山的洪流。

这场始于足下的环保长征,不止步山野,更在山脚蔓延。

一支由机关干部、企业员工、社区工作者和学校师生组成的“先锋城管”志愿队,走遍城市大街小巷。他们不仅是环保理念的“移动宣传站”,通过入户宣传、桶边督导、巡查劝导等多种服务,引导广大市民参与环境保护;更是实践创新的“生力军”,通过情景模拟、互动游戏等鲜活形式,将垃圾分类知识转化为可感可触的生活技能。

目前,这支队伍不仅壮大至千人规模,更以“老带新”的传承机制,让环保理念如蒲公英般飘散至城市每个角落。

从山顶到巷陌,从孩童到银发长者,无数双志愿之手,聚拢成强大的生态合力。许多市民也自发加入这场环保行动,做好垃圾分类,打扫楼道杂物,清理宅前屋后堆积,在家门口精心打理“美丽庭院”“一米菜园”,主动参与门前绿地、庭院绿化的建设与管理中。

如今的常熟,正以润物无声的坚守,诠释着文明的真谛——它既是城市管理者对初心的恪守,亦是每个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是历史文脉的赓续传承,更是面向未来的生动实践。如此,一座城的蜕变,已化作千万人心中的光,照亮通往更高层次文明的长路。(记者 陈洁 施含韵)

责编:苏州文明办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