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524105814.jpg
微信图片_20240524105814.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南通 > 正文
重访高沙土 旧貌换新颜
2021-12-16 09:04:00  来源:南通日报  

这些天,一组与高沙土相关的好消息接踵而至:国家发改委同意新建北沿江高铁、如皋打造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张靖皋长江大桥初步设计获省发改委批复,老报人尤世玮由此想到33年前的系列调查报告——《来自高沙土地区的报告》。

贫瘠的多沙故土

1988年6月,尤世玮、蒋德才、蔡云飞、王学志4位记者,骑着机械自行车,自南向北行程420公里,访问了与高沙土打交道的100多位乡村干部群众。

这是《南通日报》行进式深度报道的开端。

“这是一组全方位、立体化的‘自选动作’,”老社长郑槱年曾在《难忘的岁月》中回忆“高沙土纪行”,“这组选题,旨在组织记者深入一线采访,审视经济社会发展中值得全社会关注的问题,以期引起各界关注,促进问题解决。”

“纪行”组织者、实施者尤世玮保存着当年的采访本和一组黑白工作照。

尤世玮说,在当时南通的版图上,有一条望月形的狭长地带,分属如皋西部、通州新坝、海安雅周,面积1200平方公里,涵盖38个乡镇。由于土地贫瘠,1987年仍有四分之一人口人均年收入在300元以下,80%的乡镇工农业总产值在千万元之间徘徊。

这是一块有着几番沧海桑田经历的土地。如皋是这片高沙土的核心。《如皋县志》记载,由于古代江淮水流作用和三度海浸影响,久而久之,沙核连结,遂成高沙土。这里的土地先天不足,沙、漏、板、瘦严重,往往投入多而产出少。如皋民谣则说:高沙土,龟背驼;天下雨,四面流;三日无雨两天灰呀,嫁女莫嫁龟背驼;食不饱腹,衣不遮体,住房不挡风雨。

围绕高沙土地区的昨天、今天和明天,4位记者采写了一组报道。充满勇气的标题,今天看来依然尖锐、火辣:《反差:历史与现实》《贫困:古典式农民的结局》《后果:越穷越晦气》《扶贫:多烧香少吵庙》《脱贫:关键在增强“造血功能”》《贫瘠的土地 希望的田野》。不仅揭示了高沙土地区的概貌和现状,而且剖析了贫困的多种原因,指出了脱贫致富的关键所在,反映了当地党政干部和群众为脱贫而奋勇拼搏的感人事迹。

“高沙土地区有一个共同特点:行路难。”尤世玮透露了一个当时没有公开的细节,“我们的团队实际是6个人,4名记者,两位南通自行车总厂的老师傅。白天,我们一起赶路;晚上,我们写稿,他们修车。”

这组系列调查报告成为全市更大规模的扶贫攻坚的先声。令尤世玮等倍感欣慰的是,当地贫瘠的土地如今全部成为希望的田野,位于高沙土中心地带的如皋在我省江北地区处于一马当先的地位。

奋斗的沧桑巨变

脱贫的路上一个人都不能少。

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对这一块土地有着很深的感情。尤世玮说,1922年,这里就有了共产党员革命活动的足迹,1930年成为全国19块红军游击区之一,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是苏中的重要革命根据地。

为了帮助高沙土地区的贫困村脱贫,《南通日报》向对口帮扶的贫困村捐助扶贫款,报社员工捐助了4000多件衣物;为高沙土中心的一座小学赠送了100套全新课桌椅,为教室装上日光灯和新型黑板;筹资8万多元,在龙游河上建起了能通行卡车的水泥桥梁。

此后的33年间,高沙土地区每一天都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交通是乡村振兴的先行官。1992年,204国道自北向南贯通了海安、如皋、通州;1996年,江海平原上第一条高等级公路——宁通一级公路自东向西穿越了高沙土腹地。老区人民拿出了战争年代的支前热情支持这两条致富路。1998年,南通第一座立交桥葛市立交桥建成,宁通公路也因此由一级公路升级为高速公路,成为我国东西方向的公路主通道沪陕高速G40的组成部分。随后,沈海高速G15将高沙土地区接入了中国沿海的黄金大通道。新长铁路、宁启铁路在此贯通,时速350公里的盐通高铁更是将这里的交通提速到高铁时代。

交通的提升带动了产业能级的提升。从高沙土走出的能工巧匠,在北国油都,高质量建设了大庆石油生态园和石油科技博物馆,在“铁人”王进喜战斗过的地方,收获了“南通铁军”的美誉。随后,这支队伍转战大连星海广场、满洲里国门、苏州文化艺术中心、迪拜双塔、阿联酋万丽中心酒店,在捧回鲁班金像的同时,在国内外树立了一座座地标建筑。

在如皋长江镇江防路北侧,有一片绵延数百米的厂房,这里是江苏华永复合材料有限公司的华永商用车电控空气悬架与自动变速箱项目。商用车电控空气悬架和AT变速箱技术长期被欧美国家垄断,也是一个千亿级的市场“风口”。这家如皋本土企业从零部件代加工起步,经过15年发展,已成为一家突破了基础材料、变速箱总成方案等“卡脖子”关键技术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重点“小巨人”企业。

在高沙土及其相邻地区,特高压的绝缘子、跨海大桥的沉井基础、跨江大桥的钢梁,无不诠释着高沙土地区儿女“奋斗创造奇迹”“出则兼济天下,归则回报桑梓”的质朴理念。

多彩的振兴之路

交通与产业能级的提升带动了乡村振兴。

“御寒别有家常味,冰腐香烹塌地菘”。伴随着乡村振兴的脚步,传统的黑塌菜成为如皋人民的致富菜。随着黑塌菜深加工取得突破,特别是冷冻保鲜技术的成熟,原先只能在冬季上市的黑塌菜,如今一年四季均可品尝到。如皋黑塌菜种植面积累计达到6400亩,预计年产量可达8000吨,为农民致富增收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与黑塌菜一起走俏的还有金色的富硒稻。以广兴米业为龙头的稻米种植加工类项目,延伸成了以优质稻米为主的产业链,持续带动了生态农业产业,为粮食稳产保供、农村稳定、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江海平原上寿星最多的地区,这里的银发产业、健康产业、长寿品牌在吸引老南通的同时,吸引了更多的新南通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走过顾庄村口“顾景怡年”牌坊,但见户户私家花园,处处庭院飘花香。洋楼别墅,回廊花圃,小桥流水,随形就势栽种着数不清的罗汉、黄杨、紫薇、桂花等名贵花木和精美盆景。“见过不少美丽乡村,但没见过整个村子就是一盆大盆景的,真是太美啦!”游客们惊叹,“这个小村子哪来这么多私家花园啊,了不得!”

如此“私家园林”,顾庄有600余座。这里“家家种花木,户户扎盆景”,过去五年间,村民们凭着一双双巧手把方寸盆景做成了致富“摇钱树”,“一棵普通树苗,我们这土生土长的盆景技师一摆弄,立马移山缩水、气象万千,一盆能卖几千元,甚至几万元。”当地著名的“罗汉松大王”的一盆罗汉松,最高卖到28万!

如今,顾庄花农纷纷“上网”。全村旅游收入超过500万元,特色庭院户均增收10万元以上。“全国文明村”“国家生态村”“中国花木盆景之乡”“中国最美乡村”等殊荣乡纷至沓来,居民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不忘初心,继续奋斗。尤世玮记得,当年采访时,他们在高沙土深处的贲家巷看到一口“红军井”,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为解决高沙土百姓吃水特意打下的井。如今,我们重访现场时发现,这口井,虽历尽沧桑,至今仍为附近村民日常生活的饮用水井,井水四季不枯,清澈甘甜,而且一直甜在老百姓的心里。

(记者 朱晖斌 沈樑 彭军君)

责编:朱剑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