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木版年画作为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具有浓郁的江海文化特色。为喜迎春节、展现传统木版年画魅力与创新活力,昨天下午,“万象更新”2022南通木版年画展在位于陆洪小镇的五三美术馆拉开帷幕。
年画展以“非遗走进生活,时代拥抱非遗”为理念,汇集了南通博物苑、河南开封年画博物馆等地馆藏传统年画,本地现存的、还在流通的新式版画,红色年画精品等共计百余件(对)作品。引人注目的是,一批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对木版年画进行非遗再造推出的创意海报及文创衍生作品令观众大开眼界。
寻味江海, 南通木版年画不过时
每逢过年,江海大地上,家家户户都有贴年画的习俗,南通门神、麒麟送子、五子登科等形态各异、种类繁多。成为南通年俗中不可或缺的一道精神大餐。
南通木版年画已经在民间流传了数百年,可靠的历史始于清代乾嘉年间。据记载,清朝中晚期,南通木版年画的生产制作工艺及其作坊就颇具规模了。南通木版年画在风格上受地缘相近的苏州桃花坞年画影响,但构图更简洁,着色更单一,有一种带着田野气质的质朴之美。通州兴仁的太阳殿村是年画作坊集中地,所产年画质量较高,晚清时,一幅“大家官”即大门画要卖到60个铜钱。
记者在现场看到,来自太阳殿村的市级非遗传承人姚正泉正在耐心地教小朋友拓印年画。70岁的姚正泉从事年画制作已经有40多年了,是跟着他的父亲学的手艺。他说,从祖父算起,这门手艺已经传了三代。在太阳殿村,木版年画制作至少已经有200多年历史,当年,通城里的大商行在过年前要请太阳殿的师傅进城现场制作。传承至今依然不衰,目前村里主要有3户人家从事这个行业。
南通市文化馆馆长、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曹锦扬介绍,南通木版年画有三大特色:一是工艺精良,无论绘画、刻板、套印,每个环节都严谨精细,又具有江海平原自身的简练明快、古朴雅拙特色。二是融通多样,题材、形式、规格各异,充满了节日的喜庆氛围。三是美丑“统一”,南通木版年画向世人展示的是一种“复合美”,有一种寓美于“丑”的辩证统一。正是有了这些艺术魅力,南通木版年画犹如江尾海端一奇葩,年年绽放、岁岁馨香。
非遗再造,
传统年画拥抱新潮流
在展厅中,一批“新年画”引起观众的关注,画面上,那些门神、财神变得萌萌哒,很多人当即拍照发到朋友圈中。这些年画来自全国各地的60多位设计师对南通木版年画进行的二次创作,对传统年画进行创新,使非遗融入当代生活。
“这次年画展,除了让市民了解、感知这一古老的非遗文化,更重要的要让年轻人参与进来,这样的非遗文化才是最有生命力的。”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策展人马志荣表示,“我们希望丰富立体地呈现南通木版年画在当下生活中的生存状态和发展脉动,让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焕发新时代的光彩。”
文神武将、怀抱如意、童子送福、福虎更新,在设计师胡涓华的笔下,传统年画形象被置于色彩鲜艳的图形中,通过点、线、面的方式,赋予非遗新活力,用独特的视觉语言诠释出南通的非遗特色。“在人们快要忘记年画的时候,再将它拿出来,把非遗与当代设计相结合,发挥设计师群体的力量,推动非遗走向新潮流,我觉得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身为南通开放大学艺术传媒学院副院长的她,也利用此次机会,带领学生开展了对南通木版年画的研学,挖掘了大量的设计元素,提炼出多样的创作技法与创作思路。
南通木版年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民间年俗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文化南通的一张名片。
市文化馆党支部书记朱志强表示:“通过多种呈现方式,一方面加强民众对南通木版年画的了解和保护,丰富人民群众春节期间的文化生活;另一方面,挖掘文化大内涵,延伸非遗传播力,提炼文化新意,激发年轻一代对优秀传统工艺的热爱,进一步推动非遗事业‘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展览现场还将木版年画的雕版等年代物件进行创意展示,邀请南通木版年画传承人现场展示年画制作技艺,为市民提供迎春生肖木版年画趣味拓印体验。一块刻有门神样式的木版,刷上配置好的黑色染料,再布上一张纸,上下轻刷,展开,犹如细笔勾勒出的年画“门神”样貌便形成了。接下来,换板上色,层层叠加,一张“抱瓶门神”需要经过5次套印。
据了解,本次年画展持续到2月底,后续将移至南通群英馆特展馆接续展出。
(记者张坚 杨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