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意吉祥的福字、墨香犹存的春联、端正大气的中国结……8日,正月初八,雪霁天晴,走进位于崇川区市北新城的南通市北护理院,新春佳节的喜庆气氛扑面而来,院内院外一派喜庆热闹。
“爷爷奶奶,我们一起来做拍手操,手臂摆起来……”院内,护理八区的活动室里传来了轻快的音乐声,10多名老人围坐在一起,跟着护理员佟艳做着日常锻炼。老人们一边拍手,一边聊天,脸上满是笑容。佟艳来自黑龙江省绥化市,哥哥姐姐都在老家生活,今年已经是她在护理院度过的第4个春节,“因为疫情原因,今年还是没回去过年。等节后再找机会回去看看也是一样的。”佟艳告诉记者,“就地”过年也挺好,除了工资外,还享受春节福利和节日红包。
其实,真正让佟艳“留下来”的,是护理院里离不开她的老人们。这不,拍手操刚刚结束,她腰间的对讲机就响了起来:陈有桂老人的亲友探视时间结束,让佟艳去大厅接他回来。马不停蹄,记者跟随佟艳见到了今年82岁的陈有桂。虽坐着轮椅,但老人精神矍铄,满面红光。“年夜饭我吃了6个菜!”当被问及春节期间最开心的事,老人脱口而出,平日里都是三菜一汤,吃得不错,年夜饭又加了几个菜,“冷切羊肉、牛肉、猪脚汤……都是我爱吃的!”说着说着,老人还高兴地哼起了红色歌曲。“老人家胃口好,来院里两年多,胖了六七斤。”佟艳笑着告诉记者。
“不是子女不孝顺,我们住这儿都习惯了,不愿意来回跑动。”与陈有桂老人一样,选择在护理院过年的还有今年91岁的张惠民老人和他的老伴儿,这是他们在这里度过的第5个春节,“来这儿之前我就和女儿‘约法三章’,不回去过年,也不要送什么菜来,这儿都有!”走进两位老人住的双人房,崭新的挂历、大红的中国结、枝繁叶茂的盆栽……处处春意盎然。张惠民的老伴儿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在家里实在不方便”,这里有医生和护工,“来了就不打算走了”。年前院里给大家送了福袋,大年二十九准备了丰盛的年夜饭,正月初一早上看春晚重播,张惠民直言,在这里过春节和在家没什么两样,“医生、护士对我们相当好,我平时都叫他们小名儿,就像自家孩子一样。”值得一提的是,张惠民还是《南通日报》的忠实粉丝,采访结束后,他饶有兴致地给记者读起了新闻。
成立于2016年12月的南通市北护理院位于崇川区幸福街道,是南通市“五星级”养老机构,设置床位831张,目前在院老人440多人,其中60%以上的为失能失智老人。配备医生团队18人、康复治疗团队18人、护理人员(含护理员)近140人,与南通市内附院、一院、三院、四院、六院等三级医院建有医联体友好协作关系,住养老人在享受护理康复养老服务的同时,遇有疾病即能在护理院享受到及时的医疗服务,避免往返医院之繁杂手续。
“今年,除了几名老人被子女接回家外,其他的都留在护理院,和我们的医护人员一起,度过了快乐的虎年春节。”南通市北护理院院长丁亚标说,“老人们在这里用欢笑声凝聚成第二个‘家’,迎来特殊意义上的‘团圆’,也践行着我们‘比家更温暖’的服务宗旨。”
(记者高阳 张檬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