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中稻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稻飞虱长什么样、稻纹枯病叶片又是什么样子?近日,江苏省海安市大公镇仲洋村稻田里,20多名小学生在大公镇亲土语文工作室储剑锋主任的带领下,听取镇农技人员讲解水稻病虫害防治知识,了解水稻生长过程,这是亲土语文课程的必修课。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度推进,大公镇各中小学、幼儿园对学生教育,由注重学科应试分数向重视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华丽转身,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的人才。
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授予储剑锋的论文《亲土语文:让每一片土地都能呼吸儿童的语文教学》一等奖,这是对亲土语文团队的鼓励和鞭策。
所谓亲土语文,就是以培养学生的亲土道德为第一目标,以统编语文课程、其它各科课程和儿童乡村田园生活为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自主确定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和内容,以项目化学习、主题探究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的一种语文统编教材面向乡村田园拓展的校本课程。
与亲土语文匹配的课堂,是一个开放的、兼容的学习系统,是一个涵盖语文知识、语文生活、语文实践的语文课堂新样态。其主要任务,就是通过亲土语文课程,想方设法利用黄海之滨丰富的自然资源、60年坚持开展农民体育运动的北凌农运会资源、具有6000年历史的海安大地的民风民俗地域资源。把课堂搬到田野上去,创设主题跨学科学习内容和任务。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任务召唤下,农娃们兴致勃勃地走出教室,奔向广阔的田野,积极主动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合作完成主题任务,构建新知识,练就新能力,接触土地、了解土地、熟悉土地、呵护土地,让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代代传承下去。
因为语文本来就是在乡土上长出来的,编成了一个教材文本让儿童们学习。所以,我们需要再次回归,让儿童的语文学习牢牢地扎根在中国大地上,牢牢地亲近脚下这片养育他们的土地,才能有效培养具有中国文化基因、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好儿童。亲土语文课程,拓展国家语文课程、立足中国大地,立足中国文化,立足乡村儿童的生活,立足于村级小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国特色。
20年来储剑锋对亲土语文潜心研究,推动了课堂改革,打造了学校亲土园和亲土馆,编制了亲土语文课程系列教材,有效促进了学校的绿色发展。教师实现了快速成长。通过全员卷入式实践探索,两所村小的语文教师,逐步变得善于思考、乐于研究、勤于总结、常于写作,有效提高了课程变革能力。学生实现了绿色生长。在语文课程变革的探索实践中,他们常态化地带领儿童走出教室,走进乡村田园,在农娃喜闻乐见的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中,陶育出以2008年北京奥运击剑冠军仲满为代表的一个个健康活泼的小农娃。
作者:徐译 康传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