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南通 > 正文
传承创新“花馍”非遗技艺 90后宝妈巧手“和”出别样年味
2025-01-15 10:24:00  来源:江海晚报  

龙舞丰年辞旧岁,蛇迎盛世贺新春。今起,江海晚报推出《新春走基层》专栏,记者、编辑将走乡村、入社区、进企业,倾听来自基层的声音,为劳动者放歌、为奋斗着鼓劲。接下来请跟随我们的脚步,一起走进基层,感受新春。让我们在欢声笑语中共同见证这个节日带给我们的温暖与力量,让爱与希望在新的一年里不断传递、生生不息。临近春节,90后宝妈、安徽籍“新南通人”姜金花的花样馒头店迎来了一年中的订单高峰期。“一天的营业额最多有七八千元,有时候赶订单,需要通宵做花馍。”姜金花说,上周五,她和店员为了给一位百岁寿星赶制一个十层的寿桃花馍,就忙活到凌晨两点。

改良花馍,“通”味十足

14日上午,34岁的姜金花和几名学员正在店里忙活着。“这是刚做好放凉的玫瑰花馍和向日葵花馍。我们用食品级的保鲜膜把它们包扎好,再做成花束出售。”姜金花说,这种花束馒头尤其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几乎每天都有这样的订单。

花馍,也称“面塑”“面花”“花馒头”“花糕”,是一项历史悠久的非遗技艺,尤其在北方地区广受欢迎。在山东,过春节有着“过大年,发面蒸花馍”的风俗。花馍是山东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之一。早在6年前,这项非遗技艺就被姜金花带到了南通。

2019年,因疫情失业在家的姜金花在网上偶然刷到了山东非遗传人刘冰清制作花馍的视频,她对那些造型独特的创意馒头“一见钟情”,不顾家人的反对,只身前往山东拜师学艺。

“我从小就喜欢做饭,尤其喜欢做面食。”或许是天赋使然,仅用了10天时间,姜金花就学成回通,开始了自主创业之路。然而,她将北方的花馍“复制”到南通后却遭遇了“水土不服”。“北方馒头有嚼劲,都是实心的,不太适合南通人的口味,销售并不好。”于是,姜金花决定改良配方,在面粉中加入鸡蛋和牛奶,并经过充分发酵,让馒头变得松软;同时,自制豆沙、奶黄、紫薯等馅儿,让“通版花馍”口味更丰富。

匠心设计,传递别样年味

为了迎接蛇年的到来,最近,姜金花特别推出了一款名叫“发财蛇”的创意花馍。“你瞧,这条蛇宝宝戴着一顶可爱的虎头帽,两只手捧着一只金元宝,背上还写着一个‘福’字呢!”姜金花笑着说,这是她查阅了相关资料,并结合热心顾客的建议,专门设计的一款“发财蛇”造型的花馍,整个制作工艺需要3个小时。最有意思的是,掰开花馍,蛇宝宝的肚子里还藏着8只金元宝,寓意“财源滚滚”。

“做花馍很费工夫,需要经过榨汁、和面、压面、做造型、发酵、蒸熟等一系列工序。其中,灵魂便是发酵。” 姜金花解释,一旦发酵过头,馒头发大了,造型会不好看;即便造型再好看,发酵不到位,口感也不好。她告诉记者,复杂造型的花馍还需要经过两遍流程,“先做主体,再做配件,这样就需要两次发酵,两次蒸熟”。

正说着,又一笼刚蒸好的“发财蛇”出锅。面对记者的镜头,姜金花表演了这一创意花馍的“点睛之笔”——为了让“发财蛇”更招人喜爱,她用仙人掌果实榨成粉红色的果汁,再用喷枪喷洒在发财蛇脸蛋上。“这叫上腮红,我们的蛇宝宝是不是更惹人怜爱了?”她有些“得意”地说,这款创意花馍才推出几天,就接到了百余份订单。

带徒传承,点亮餐桌“国潮风”

这几天,姜金花的店里来了几名学员,分别来自安徽、四川等地,这场景和6年前她远赴山东学艺如出一辙。“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是发酵的火候很难掌握,需要把握好面团的‘手感’。”53岁的学员袁春芳说,要做好花馍需要细致、耐心,这是个磨性子的手艺,急不来。

为了帮助和自己一样的宝妈自主创业,这两年来,姜金花还通过带徒的方式培养了40多名花馍手艺人,以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为主。“我正在积极申报崇川区非遗传承人,未来希望带动更多年轻人加入花馍的传承创新中,让餐桌上的‘国潮风’更加时尚多元。”

为了推广花馍非遗制作技艺,原来对新媒体一窍不通的姜金花专门报了网课,学习拍摄、剪辑短视频,日常通过抖音、微信视频号、小红书等平台做宣传,让她的生意越做越火,还吸引了南京、常州、盐城等不少外地“粉丝”。

“今年要一直忙到大年二十九,然后赶回安徽老家过年。忙并快乐着,因为我用亲手做的花馍向他人传递了幸福和温暖,让更多人吃上了属于咱们中国人自己的‘中式花馍蛋糕’。”姜金花透露,做了这一行才知道,南通这座“长寿之乡”的确名不虚传,几乎隔三岔五就有百岁老人的子女来预订花馍。就冲着给老人们添福添寿的这份喜庆,她会继续坚守这门老手艺,为通城的餐桌增添更多创意好滋味。

(记者冯启榕)

责编:朱剑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