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五一大早,身着紫色的隔离衣,护士长顾瓅和往常一样,出现在南通市妇幼保健院儿童综合大楼8楼的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内。“放心不下这里的40个小宝宝,让他们平安过大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顾瓅说,40个重症宝宝的背后就是40个家庭,容不得有半点闪失。
去年4月,南通市妇幼保健院(南通市儿童医院)儿童综合大楼正式启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也搬进了大楼8楼的新家。春节期间,这里装扮一新:4间监护室全面启用,每个房间的门上都贴上了不同图案的卡通小窗花;几只袋鼠玩偶摆放在护理人员的办公桌上,十分抢眼,这是他们用来对前来探视的新妈妈们进行“袋鼠式护理”健康宣教的小道具……
“与原来的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相比,这里的布局更加合理,4个监护室根据新生儿的病情特点分区收治,实施精准化的治疗和护理。” 顾瓅介绍,1号监护室收治的都是超低(1000克以下)或极低(1500克以下)体重的早产儿,是整个医护团队的“重点保护对象”;2号监护室住着的是需要呼吸机支持的危重新生儿;3号监护室则收治一些病情确诊或疑似感染的新生儿;4号监护室里普遍都是一些非感染类的足月宝宝,比如,足月出生的黄疸宝宝。“目前,4个监护室都是满负荷运作,一旦床位不足,我们还预留了两间隔离监护室,随时可以启用。”顾瓅说,春节期间,除了要照顾好本院收治的危重症新生儿外,他们还需要24小时待命,随时应对县(区)转运过来的紧急抢救任务,科室36名护理人员春节长假始终坚守在临床一线。
在3号监护室内,入院一个多月的“蝴蝶宝宝”小雨(化名)是顾瓅最放心不下的新生儿之一。“这是一个罕见病患儿,由于皮肤脆弱如蝴蝶翅膀,称之为蝴蝶宝宝,这个病的学名叫做‘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她是海安当地医院转运过来的,刚入院时双足、双小腿、手指表皮缺损及糜烂,血管裸露伴有渗血。稍有摩擦就会引起皮肤和黏膜反复的水疱和大疱,给护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顾瓅说,参加工作30多年来,小雨是她见过的第三个“蝴蝶宝宝”,每三天一次的换药,她都亲自参与操作。
正月初五,正值小雨换药的日子,顾瓅和其他两名医护人员配合,花了一个多小时为她的创面清洗、消毒、上药,在破损的皮肤上涂上生长因子,用氧气吹干疗法促进创面干燥,用纱布包扎……整个换药过程,她们的动作轻柔又麻利,小雨全程基本没有哭闹。“你看,现在她腿上和脚上的皮肤基本都长好了,再过几天就可以出院了。”
在1号监护室内,孕26周、出生体重980克的超低体重早产儿刚刚入住。“这是一个三胎宝宝,由于她的血管很细,外周静脉穿刺难度大,为保障营养和药物的使用,需要为这个小生命构建一条既安全又高效的‘生命线’。”顾瓅说。当天,在医护协作下,他们对这例超早产儿进行了脐静脉置管。随后的X光检查确定了导管尖端位置——脐静脉置管成功,顾瓅和同事们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护佑母婴健康,离不开多学科的高效协作。春节长假期间,新生儿危重症监护室始终与医院产科、保胎中心等科室无缝衔接。正月初五当天,产科副主任刘伟玲也坚守在门诊一线。“春节产科尤为忙碌,为了迎接蛇宝宝们的到来,无论是值班人员还是抢救物资,我们都做了充分的准备。从正月初一到初五,整个产科已经顺利接生了66位蛇宝宝。”刘伟玲介绍,正月初一凌晨两点半,产科医护团队紧急救治了一位突发胎膜早破、隐性胎盘早剥的产妇,迎来了该院诞生的首位蛇宝宝,由于救治及时,母婴平安。她告诉记者,在为一些高危孕产妇接生时,新生儿科的医生会提前到产房或手术室保驾,一旦有突发情况,可以第一时间为宝宝实施抢救。
责任在肩、使命至上,刘伟玲、顾瓅等一群守护“新生”的妇幼人在万家团圆的新春佳节,选择了坚守与奉献。而他们的携手努力,换来的每一声啼哭、每一个微笑,都谱写成最美的生命乐章,奏响在医院的每一个角落,传递着新生的力量与幸福的曙光……
(记者 冯启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