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南通 > 正文
外乡非遗绝技闪耀江海大地
2025-02-13 09:59:00  来源:江海晚报  

大年初三至初五,连续三个晚上,来自江西宜春奉新的打铁花表演者为南通市民带来了精彩纷呈的演出。

蛇年新春佳节是首个“非遗版春节”,南通文旅市场热力十足,来自广东、贵州、江西、河南等地的多家外地团队,为南通市民呈现了潮汕英歌、安顺地戏、河南火舞、江西打铁花等非遗代表性项目表演。这次互动促进了非遗的传播交流,加深了各地人民之间的友谊。

2月2日,农历正月初五下午,“金蛇献瑞乐通城”新春民俗巡游在南大街商圈火热启动,以欢歌载舞的方式,共庆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奏响通城文旅春之歌。此次巡游活动主办方特邀两大“顶流”——“潮汕英歌”和“安顺地戏”方阵助阵。

英歌一响,燃爆全场。广东惠来县神泉妈祖英歌队组成的“潮汕英歌”方阵,演绎惠来慢板和快板两种英歌招式。潮汕英歌舞被誉为“中华战舞”“英雄之舞”,其动作刚劲有力,舞步整齐划一,极富观赏性与感染力。2006年,潮汕英歌舞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奉军令调北征南,五尺道山崖两开;离乡背井豪情壮,忠君爱国守边关……”当日,来自贵州安顺大屯堡非遗地戏演艺团的演员们为通城观众演绎历史英雄故事,呈现“中国戏剧活化石”的独特魅力。

安顺地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顾家顺从小跟着国家级地戏传承人的爷爷顾之炎学习地戏。他介绍,此次来通表演的共有20名地戏演员、10名屯堡服饰展演员。“以前,跳地戏的人大多是花甲老人,现在团队成员以年轻人居多。”顾家顺表示,这不仅是一场民俗文化的盛宴,更是两地相亲相融的见证。

打铁花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

新春佳节期间,濠河“福到喜市”登陆环西文化广场,10场非遗演出、12台演艺活动、30家新春市集在濠河畔精彩上演及开展、设立,川剧变脸、摇滚三弦、音乐派对,以传统年俗共启新岁。大年初三至初五,连续三个晚上,来自江西宜春奉新的打铁花表演者为南通市民带来了精彩纷呈的演出。

夜幕低垂,匠人们开始引火升温。当生铁熔化成铁水沸腾后,两位匠人默契配合:一位用竹勺从坩埚中舀出铁水,在铁水滴落之前迅速抛向空中;另一位则用预先准备好的木板猛击铁水。刹那间,铁花如火山喷发般绚丽绽放,场面甚是壮观。

奉新非遗打铁花代表性传承人邓永涛介绍,打铁花源自豫晋地区的民间传统烟火,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随着时代的变迁,打铁花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大型民间传统焰火。奉新打铁花主要采用手持铁水打击的方式,依托坩埚与奉新特制的水竹木勺进行表演。

濠河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从古至今,打铁花已在多次节庆中上演,成为时间的守护者。蛇年新春佳节,濠河景区以此活动为契机,举办了一系列民俗活动,让游客们领略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火秀表演尽显非遗魅力

2月9日,农历正月十二。当晚6点,狼山首届新春灯会非遗火秀表演现场,来自河南的4名表演者为南通市民带来精彩纷呈的演出。吐火、火刀、火棍、火魔方、火壶轮番上演,现场气氛超燃,火焰舞动绽放“火树银花”的精彩瞬间,一招一式尽显非遗魅力。

火壶等非遗火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民间节庆活动,它与古代的打铁花、火舞等技艺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演变,才形成当今众人所见的独特艺术。在民间信仰中,火具有净化作用,有驱邪避祸和百家安定的寓意。

“蛇年新春,我们在南通展示非遗绝活,收获满满感动。”演出结束后,39岁的表演者张铁霖接受了记者采访。他介绍,表演团队来自河南洛阳,演员均有多年杂技表演经验,“从1月15日至今,每天的演出场场爆满,观众们很热情”。

狼山景区经营科经理张焱介绍,景区首届新春灯会以“火树银花宴,狼山不夜天”为主题,自亮灯以来,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接待游客已突破10万人次。“灯会期间,来自河南的非遗民俗团队表演的火舞、打铁花、风火轮、水上飞人等也颇受通城百姓好评。”

(记者尤炼)

责编:朱剑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