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点亮寺西2025”工程的实施,如今的千年古巷——寺街整个“活”了起来,成了南通人City Walk的新晋宠儿。有心人发现,除了沿街的特色潮店外,巷子里还藏着不少宝藏小院。其中,在小巷3号就藏着的一处与众不同的院子。
院子的主人是一个70后传统文化爱好者,以旧时布庄的形式,沉浸式布景展示南通色织土布非遗技艺,为城市更新增添了一抹亮色。5日,记者慕名前往探访。
“小有天”,打造雅致文化空间
周末的午后,毗邻钟楼的寺街小巷,距离市中心的繁华仅有一步之遥。小院内,宋亚军和友人悠闲地喝茶、聊天,这成为他每个节假日特有的放松方式。
“棉空间”——这是宋亚军为院子取的名字。他介绍,南通滨江濒海,气候湿润,土壤肥沃,自明代起就是著名的棉产区。19世纪末,以棉花为原料的南通色织土布以其精湛的手工织造、独特的工艺印染以及粗厚坚牢、经洗耐着的特性,成为地方一大特产。
作为南通百草千花土布研究所的负责人,近20年来,宋亚军和团队一直潜心研究和推广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南通色织土布制作技艺”。在这一过程中,他收藏了很多散落在江海大地的老土布,以及老织机、老衣柜、老布凳、老布尺、踹布石等一系列与“土布”相关的老物件。
在宋亚军的心中,一直有个愿望:找到一个合适的院子,精选一些藏品进行展示。既能为南通城市文化增添一抹风景,也可以给日常和友人相聚打造一方别致的个人空间。
“院子不大,只有100多平方米,但从小院到钟楼只要99步,到热闹的南大街只要150米,到天宁寺只要500米。”一年半前,宋亚军对小院一见钟情,果断从朋友手中租下这个院子。1914年,张謇与其兄用南通潘氏捐给通崇海总商会的5000元在上海购得巨钟,并在谯楼前建造了钟楼。“相传潘氏就是一名花布商。”宋亚军说,冲着这一点,他就和这个钟楼附近的小院十分有缘。
“小有天”是宋亚军对院子的定位,为此,他在布局设计上花了一番心思。整个院落采用“倒坐房”格局,前屋坐南朝北,与正房朝向相反,组成一进院落。北边的正房用旧时布庄的形式陈列土布、成衣等,展示那个年代南通百姓买布制衣的日常,体现小巷深处的烟火气;中间露天的院子用青砖铺地,摆放如派盆景、紫琅石等,拐角处种上一丛萱草、几竿修竹,引入天然野趣;南边的前屋设茶室,供来客品茗、闲谈,屋内悬挂各式字画,摆放古玩小件,营造文人雅趣。记者注意到,还有几株不知道名字的紫色小花在院子屋顶的檐角悄然绽放,给小院平添了一缕烂漫芬芳。
穿梭引纬,沉浸式触摸土布温度
坐北朝南的正屋是院子最大的看点。屋内以旧时布庄的形式进行沉浸式布景,让每一个来访者都身临其境,有一种时光穿越之感。
记者在现场看到,正屋中堂陈列着踏板织机、手摇纺车、脚踏纺车、戽车等纺织用具,墙上悬挂着的四字书法作品——“穿梭引纬”十分应景。“南通色织土布技艺采用单锭手摇纺车纺纱,脚踏手投梭木机织造,染色、摇筒、牵经、络纬、穿综、嵌筘等工序都保留较原始的方法,传承了中国古代的手工色织技艺。”每逢朋友造访,宋亚军都会热情地邀请对方体验下古老的织机操作。
“布庄”的东北角放着一件明式的木质衣桁,上面挂着一件藏青色的土布成衣;旁边的布凳上,“井”字纹、“喜”字纹、蝴蝶纹等各类经典纹样的土布排成一列,颜色各异,布匹上压着踹布石,老式的布尺、线板也一应俱全,做足了“细节”;屋子的另一侧摆放着几张木质老衣柜,打开柜门,里面同样装着不同纹样的土布料子;屋内还设有布庄掌柜的办公桌,搭配一张“笔杆椅”,颇有气派,桌上放着一本蓝绿色封面的《近代中国土布史》……宋亚军介绍,南通民间流传的土布品种多达六大类数百种,典型土布纹样有蚂蚁、柳条、桂花、金银丝格、芦纹系列,以及双喜、彩格、绣球花、文字类提花锦毯织物,“南通土布的故事,真的说不完、道不尽”。
在宋亚军看来,非遗是一座城市文化的基因所在,色织土布代表着南通悠久的纺织文化。“打造这个‘棉空间’,也是希望让南通土布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见人见物见生活’。”他说,小院虽然是私人空间,但他十分欢迎对南通土布文化感兴趣的市民或游客进来逛一逛、聊一聊,“有外地朋友来的时候,我总会带对方来这里坐一坐,希望我的小院能够成为外地人了解南通文化的一扇小窗”。
钟鸣巷语,诗意与烟火交织
下午4点,钟楼的钟声如期响起。穿过“棉空间”的院门,钟楼传来的声音深沉而庄重,让院内的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静心聆听。“能够如此近距离地聆听钟楼的钟声,实在太幸福了。”友人忍不住感叹。
“听见”,是宋亚军的小院引以为傲的又一特色。“每隔一个小时,嘹亮的钟声准时响彻在小院的上空,就是它最美的高光时刻,可以说是声声动听,百听不厌。”宋亚军动情地说,历经110多年的风雨,钟楼的大钟依然洪亮如初,仿佛提醒着人们,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内心的平和与坚持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除此之外,小巷深处充满烟火气息的日常同样以不同的声音治愈着宋亚军。“把心静下来,坐在院子里可以听到各种有意思的声音,比如,老街长者坐在门口晒着太阳悠闲的交谈声、天宁寺僧人们的诵经声、街头小吃摊的叫卖声,还有游客或孩童开怀爽朗的笑声……这些声音错落交织,在古老的墙壁间回荡,成为小巷深藏的能量。”宋亚军说。
最有趣的是,为了近距离聆听鸟鸣声,宋亚军还别出心裁地在院子里放了几个特殊的石墩子——这同样是他的民间收藏。“你看,这些石墩上面可以摆放盆景,墩身有很多小洞,可以放一些谷粒进去,吸引鸟儿来吃。”他笑着说,无论是观鸟吃食,还是听鸟鸣唱,都是他复制的古人雅趣罢了。
梁思成曾言,“中国人,有了一个自己的院落,精神才算真正有了着落”。对此,55岁的宋亚军深以为然。他透露,未来计划定期推出小院开放日活动,通过举办读书会、茶会、雅集、沙龙、讲座、展览等不同形式,携手更多热爱非遗、热爱生活的同道中人,为老街开辟一方美学小天地,给城市改造带来一抹小清新。
(记者冯启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