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市依托“1中心+17所+231站+5000点”文明实践矩阵,实施“三微三心”(“微宣讲守初心”“微聊会聚人心”“微服务暖民心”)项目,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创设“理论集市 宣讲超市”,采用点单、情景、互动等方式,1500多名百姓名嘴燎原宣讲红色故事。发挥老革命、老党员红枫志愿队伍,到村居、庭院、田头等,弘扬红色精神。市委书记、市实践中心主任于立忠发布“永远跟党走—海陵薪火相传”项目及12类子项目,自“三微三心”项目实施以来为民办实事1950件,为群众圆梦3800多个,推动“十送”(送理论、送政策、送教育、送文艺、送法律、送就业、送科技、送健康、送爱心、送新风)红色服务到群众身边。
“微宣讲守初心”
为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全面铺开、走深走实,海安市理论宣讲平台精心打造“理论集市 宣讲超市”志愿服务品牌。以文明实践日历为抓手,因地制宜,结合二十四节气以及海安本地传统集市,探索“农耕文化+理论集市”模式,赋予时代内涵。组织各区镇、街道,各部门开设以党史宣讲、政策普及、普法宣传、农技传授为主题的摊位,售卖“理论套餐”,提供便民服务。
以“百姓名嘴30×50孵化”工程为推手,培育党史宣讲能人,组建“三人行”“小蚂蚁”等宣讲志愿队伍,创新性开设“宣讲超市”。开展“点单式”党史宣讲,通过“制作‘菜单’+群众‘点单’+志愿者‘接单’+大众‘评单’”的模式,让群众在互动中参与党史宣讲,满足群众的个性需求。开展“情境式”党史宣讲,深入红色场馆调研,聚焦形式创新,让“无声现场”变“有声课堂”,通过历史事件重现、历史人物扮演,体验革命先辈的信仰之魂。开展“表演式”党史宣讲,融合“理论+文艺、科技、体育”等多种形式,创作丰富文艺作品,探索“生动讲+文艺演+互动答”的宣讲形式,形成有特色、叫得响的理论宣讲品牌。
通过充分发挥“理论集市 宣讲超市”的品牌效应,逐渐形成了市级示范、站级辐射、所级“燎原”的党史宣讲态势。1500多名党史宣讲志愿者走村入户,在党的创新理论传播点、文明实践点,开展党史宣讲活动,用“讲故事”这种可听、可感、可共鸣的叙事方式,使党史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微聊会聚人心”
海安市隆政街道紧扣理论政策的重点、社会活动的热点、百姓关注的焦点,不断丰富宣讲内容和形式,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儿”,说老百姓愿意听的“理儿”,用微聊会托起小阵地、微群体联结大传递、微形式传播新思想、微力量实现深浸润,见微知著,宣身边人、讲身边事、绘身边景,努力把理论政策转化为鲜活的事例和生动的理念,用小人物折射大时代、从小角度显现大变化、以小案例展现大蓝图。
同时,隆政街道发挥党员干部、巾帼模范、青年骨干、退役军人4支志愿队伍典型示范作用,依托农村小广场、小讲堂、小展台、小院子、小游园等小阵地,组织庭院微聊会,开辟理论宣讲新高地;通过微话题、微故事、微活动、微文艺、微生活等微形式,积极打造理论故事汇。
如火如荼的“微聊会”将理论宣讲和技能培训、移风易俗、文明创建、好人评选、法律服务等志愿服务进行深入融合,集聚每一名志愿者微力量,在四夏大忙、防汛抗灾,暑夏伏天期间常态化开展邻里守望、扶助救助等微志愿服务,通过“微聊会,聊出邻里文化”“好风景,聊出村民自治”“好乡风,聊出乡村振兴大主题”,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微服务暖民心”
志愿服务显担当,文明实践行致远。海安市文明实践工作在不断探索中,打造出“微服务”项目,形成鲜明特色。
实施“微服务+理论”项目,让思想入脑。联合农业农村、人社、医保等部门,以“中央一号文件到田头”“中央一号文件进万家”为主题,开展“八大平台+N”联袂行动,将“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示范全市17个实践所、辐射231个实践站全面铺开。
实施“微服务+民生”项目,让实践生动。突出为民导向,关注农村“一老一小”群体,以大学生、老教师为主体的志愿者组成“麦田的守望者”等志愿服务队,实施“留守不孤单”、“ 童享阅读乐”等志愿服务项目30多个,惠及上万名青少年学子。实施“微服务+农业”项目,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依托家庭农场志愿服务点,探索“生态农业合作社+微服务”的方式,孵化培育新型农民。实施“微服务+文艺”项目,让文明生根。培育引导乡土文艺“民星”传承创新 “水乡道情”“水乡号子”“唱凤凰”“挑花担”等传统曲艺“开出新花”,深受群众欢迎。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工程。海安以“三微三心”项目为蓝本,紧扣目标定位传思想,优化资源配置强服务,积极探索实践树品牌,让党的创新理论落地生根,让文明之花在海安这片沃土绚丽绽放,努力打造文明实践新的更多的“海安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