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车上用手机开着声音外放刷视频、听音乐,电影院里大声接打电话,“熊孩子”在餐厅内跑来跑去……生活中,部分市民无所顾忌的不文明行为令人反感。事实上,放大的音量不仅容易泄露隐私,还缺乏对别人的尊重。今年发布的《淮安文明市民12条》中有一条就是“公共场所不喧哗”,要求市民在公共场所交流也要注重文明。
那么,我市市民在公共场所能否注重文明呢?近日,记者在图书馆、公交站台和餐厅等场所进行了随机走访。采访中,很多市民对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的不文明现象十分反感。家住清江浦区金鼎御庭的张悦喜欢到附近的少儿图书馆学习,然而,在她徜徉于知识的海洋中时,总会遇到一些小朋友在说笑打闹,或者一些市民旁若无人地交谈,这令她很郁闷。“恰逢暑假,图书馆内小朋友也多。他们遇到有趣的事情就忍不住互相分享,声音稍大就会影响到别人。”张悦认为,在公共场所交谈时要降低分贝,不要为了自己一时方便就给他人带来困扰。作为文明市民,张悦在注重自身文明的同时,还会去主动提醒一些小朋友看墙上“请勿大声喧哗”的提示语,及时纠正他们的不文明行为。
“以前坐公交车,耳朵都闲不下来。总有一些人大声打电话、刷视频或者与身边人交谈。现在市民的文明度提高了,大家都会注意小声交流,不给他人造成困扰,坐车体验也好多了。”市民李小姐说,她每天都会坐公交车上下班,有限的空间内若有喧哗声着实令人烦躁。然而,公共场合随处可见的温馨提示语,有效提升了市民素质,使他们开始注意自身言行举止,轻言轻语。“在我看来,创建文明城市的活动影响非常好,很多公共场合都变得更加和谐、宁静、有序,希望能够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让淮安越来越好。”李小姐表达了自己的真切期盼。
融媒体记者 张金宇
融媒体编辑 曹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