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量跟往年持平,粮价略高于去年,又是一个丰收年!”今年忙完秋收时,淮安市淮安区车峰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万士俊见到记者,喜上眉梢。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为了让农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淮安区制定了一揽子惠农政策、实施了一大批农业项目,‘三农’工作呈现出‘农民更有尊严、农业更有效益、农村更有吸引力’的良好局面。”淮安区委书记张笑说。
发展产业,为乡村振兴引“活水”
走进淮安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这里水网交织,优质稻米、蔬菜园艺整饬连片,在蓝天的映衬下,18栋现代化大棚蔚为壮观。大棚内,白玉枇杷、东魁杨梅、火龙果以及各类高档花卉琳琅满目,观赏采购的游客络绎不绝。
为加快产业融合,示范园内建起8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农产品加工厂房,集聚了1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和各类农副产品销售公司,核心面积11.96平方公里的示范园辐射面积达到91.58平方公里。
加快一二三产融合步伐,让广袤田野不断集聚新动能,为淮安区乡村振兴引来汩汩活水,农业成为一个有奔头的产业。
紧邻京杭大运河的漕运镇平河村多年来因地势低洼,发展缓慢。4年前通过国投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该村建成占地1200亩的湿地生态园区,引入30多个水生种养项目,不仅为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村集体收入也翻了两番。进入下半年,龙虾、芡实、浅水藕、螃蟹等水生产品陆续进入收获季……一波波丰收场景在这个村子持续上演。
淮安区目前优质稻米、优质专用小麦、高效蔬菜种植面积分别达65万亩、85万亩、13万亩;拥有生猪规模养殖场44家、省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79家,规模养殖比重达72%;建成休闲观光农业主体25家,“一河一荡一湖一圈”休闲农业产业初具雏形;粮食、园艺、畜禽、水产、芡实等产业基地初具规模。
扮靓乡村,好风景就在家门口
流均镇都梁村是远近闻名的水美乡村,全村水面面积950亩,60多条小河纵横交错。站在村子的制高点——百亩荷塘中央一个近10米高的观光台放眼望去,小桥流水人家,充满诗情画意。
过去的都梁村可不是这样。“虽然水面多,但大都是互不相连的‘死水塘’,村民的生活污水全部排到河里,时间一久就成了臭水塘。”都梁村党总支书记朱寿山告诉记者,2015年,村里启动省级美丽乡村建设,小型污水处理厂、垃圾中转站相继建成,改造全村的自来水管网,同时,家家户户的厕所也进行了改造。死水重新流动起来,造型各异的廊桥点缀其中,近万株绿植将村庄包围,整个村庄焕然一新。
村里瞄准“美丽经济”,成立荷乡园休闲农业旅游服务有限公司,开发渔俗文化乡村旅游项目,村民们依靠美丽风景和良好生态,腰包逐渐鼓起来。
近年来,淮安区遵循“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理念,实施农村污染治理、发展绿色农业、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百姓富、生态美。目前,全区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96.55%,城乡生活垃圾处理率100%,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行政村100%,累计创成83个美丽宜居村庄,创建省级美丽乡村20个、三星级康居乡村10个,全区美丽宜居村庄达标率全市第一。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群众安全感持续攀升,连续15年创成“省平安县(市、区)”,山阳街道南湾村、车桥镇卢滩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深化改革,激发农业内生活力
“党建引领 集成振兴”农村综合改革是淮安区在“三农”领域的一项改革创新举措,目的就是要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土地产出效益低下、涉农资金投入分散等问题。
2018年,淮安区从334个行政村中遴选出6个村进行试点,将五项省级以上改革项目进行叠加集成。车桥镇丰年村是第一批试点村,最近记者来到这里,200亩的藕虾、稻虾共作基地碧波荡漾,1203平方米的烘干仓储厂房里透出淡淡的麦香。
“村党总支带领,村集体出面领办合作社,主要从事优质水稻、小麦的种植和各项农业生产服务。两年多来,村里先后置办22台(套)大中型机械,建成1200平方米烘干仓储和2240平方米的工厂化育秧基地。”丰年村党总支书记卢攀峰说,村集体收入从2017年的6.4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24.9万元,再到去年的76.5万元。
去年,淮安区在原有6个试点村居的基础上增加9个试点村居。到去年底,15个试点村居集体经济年收入1282万元,带动低收入农户595户。2020年,淮安区再新增15个试点村居,实现改革涉农镇街全覆盖。截至目前,今年新增的15个试点村居流转入股土地2.57万亩,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效应逐步显现。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淮安区实现村集体和农民双增收、村级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双增强,走出一条适合区情村情、具有淮安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本报通讯员 刘震生 王怀扣 黄 洁
本报记者 蔡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