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东镇施洼村施则高全家三口人,本人77岁,妻子73岁,老夫妻俩带一个孙女,因经济困难,现孙女辍学在家……”接到民情直报员上报的这一信息,涟水县民政局当即安排大东镇民政办上门核查、比对,证实该户符合最低生活保障待遇。4月份,该户已纳入低保救助。
去年以来,涟水县民政局在深入调研基础上,积极探索在全县建立民情直通车,从农村老党员、老干部、网格员及热心群众中选聘2500余名民情直报员,协助民政部门进行困难群众温情救助、重大民生急难信息报送等,用落地落实的民生实事温暖困难群众。
民情直报员成为“顺风耳”
“群众遇到困难,如何第一时间得到救助?前提是民政部门能够第一时间获得信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在前期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民情直报员队伍,在每个村组常住人口中寻找热心于民政事业、热心于服务群众的村民,动员他们成为直报员。”涟水县民政局局长羊牧对记者说。
施则高老人一家能够得到及时救助,正是得益于这一创新之举。本来,村民们不一定熟悉民政救助的内容,但民情直报员经过民政部门的培训,对民政救助事项了然于胸。在走访中,他们详细了解老人一家的情况。老人常年患病,病情严重了就到村卫生室看一下;家庭收入有限,自种2亩旱地,年收入1340元;土地流转6.93亩,收入5890.5元;夫妻俩全年养老金3648元……这些详细的信息,成为老人一家得到及时救助的必要前提。
民情直报员,身在基层一线,常年居住在村组,人熟地熟情况熟,反映的问题来自基层、直达上级,就像“顺风耳”,俨然成为民政工作的“直通车、及时雨、护民岗”。
群众的困难由村到县直报
2020年春节前夕,民情直报员、退休干部顾安国到涟水经济开发区亲戚家出礼。餐桌上,他听说文俊村杜二万家庭生活陷入困难,希望民政部门给予救助。原来,杜二万患脑血栓,失去了劳动能力,还常年吃药。他的3个孩子都在学校读书,仅靠妻子一人打零工维持全家生活。
顾安国将这一信息通过信息系统直报至县民政局,该局收到信息后立即与开发区民政办联系,并登门调查了解情况,当即为该户解决了1000元的临时救助金。随后,开发区民政部门按有关程序将该户上报落实最低生活保障。
涟城街道红刘村村民陈丹丹正在读高二,2020年入院检查出患有病毒性心肌炎等疾病,长期治疗共花费近80万元,其父亲平时务农,母亲也身患重病。民政部门接到直报信息后,迅速安排落实临时救助金,并将其纳入单人低保。
目前,涟水县每个村组都设立了民情直报员。与此同时,县民政局印发了救助事项告知单,上面包含救助类别、救助电话等详细信息,张贴在村组的醒目位置。当群众遇到困难时,不仅可以通过民情直报员向民政部门反映,也可以自己拨打救助电话及时向县、镇民政部门反映,大大缩短了救助时间。
求助信息实现高效流转
民情直报员除了承担困难群众温情救助、重大民生急难信息报送工作外,还肩负着协助民政部门监督政策法规贯彻落实、推进民政行风作风建设等职责。
为组织好民情直报员队伍,充分发挥这支队伍“直通车、及时雨、护民岗”作用,涟水县民政局按区域、网格分类,建立了9个网络信息直报平台。民情直报员将发生在基层一线的重大民生信息在第一时间直报后,由民政工作人员根据信息内容,按轻重缓急情况统一下单处置,属于困难群众重大急难性事项的,由县民政局党委及时研究处理,一时处理不了的,给予耐心解答;属于其他部门处理的事项,及时转交或协调相关部门处理,确保每一项求助信息都能高效流转。
民情直报机制的建立,擦亮了民生服务底色,织密了民生兜底保障网,赢得了群众的广泛好评。2020年以来,涟水县共收到各类民生信息350余条,处理率、处理及时率均达100%,有效解决了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保障维护了困难群众的切身利益,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融媒体记者 杨 尚 刘 华
通 讯 员 严忠诚 孙国柱 喻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