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盐城市建湖县有这样一位能工巧匠,他凭借对专业的热爱与执着,数十年如一日潜心钻研,不断突破技术瓶颈,不仅为企业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更为行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就是全国劳动模范、江苏海达管件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主管、高级技师袁明伟。
自1988年参加工作以来,袁明伟已在机械行业摸爬滚打了35个春秋。从普通车工到技术主管,他凭借着对技术的无限热爱和不懈追求,一路成长,一路收获。
在工作过程中,面对传统生产工艺的加速淘汰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袁明伟深知,唯有创新,才能突破瓶颈,赋能行业发展。于是他潜心研究,大胆探索,研制出锻制管件、钢制法兰模具等系列产品,并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6项。
不仅如此,袁明伟还积极参与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他先后参与了《锻制承插焊和螺纹管件》GB/T14383-2008、《钢制承插焊、螺纹和对焊支管座》GB/T19326-2003等13项国家标准的起草和制定,有效提高了锻造行业企业的整体水平,为行业健康、规范、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其中,袁明伟研发的钢制管件锻坯带孔技术更是在行业领先。这项技术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海达管件集团的核心竞争力,还引起同行从业者的高度关注。在业内召开的多次会议上,袁明伟都被邀请与会交流,分享他的创新成果和技术心得。这项技术的推广应用,帮助很多企业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
在袁明伟看来,技术的创新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专利和荣誉,更重要的是要将其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为此,他倾注大量的心血和智慧,推动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以钢制管件锻坯带孔技术为例,为了使这项技术尽快转化落地,袁明伟在公司一住就是3个多月。在这期间,除了吃饭睡觉,他几乎将所有时间都扑在了锻制管件、钢制法兰系列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加工上。经过百余天的苦心钻研和不懈努力,这项技术终于成功转化,极大提高了海达管件集团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为企业创造了每年800万元左右的经济效益。
此外,袁明伟还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革新和工艺改进工作。他制定的《不锈钢板制工件平面磨工艺方案》《冲字模整体拆装组装制作方案》以及《大口径对焊管座见曲面切割工艺方案》等工艺方案,都有效解决了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为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作出了积极贡献。
作为一名优秀的高技能人才,袁明伟深知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因此,他在为公司解决技术难题的同时,还积极投身技能人才的传帮带工作。在日常工作中,袁明伟通过传帮带,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骨干。他耐心传授自己的技术经验和心得,指导年轻员工进行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学习。在他的带领下,公司取得高级工证书的人员占员工总数的60%以上,技师占员工总数的8%。这些技术骨干在企业的生产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此外,袁明伟还积极参与社会化的技能人才培训工作。他与盐城技师学院联合开设技师班,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担任该班教师,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培养技师人才。在他的精心指导下,一批批优秀的技能人才脱颖而出。
袁明伟的匠心精神和卓越成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他先后获得“全国技术能手”“江苏工匠”“江苏省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江苏省企业首席技师”等荣誉称号,并于2024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成为行业内一面鲜明的旗帜。
然而,面对这些荣誉和成就,袁明伟却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荣誉只是过去的事情,未来的路还很长。”袁明伟表示,他将继续秉持匠心精神,不断追求技术创新和突破,为企业持续发展和行业产业升级作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