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县残联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以残疾人全面奔小康为目标,以扩大保障、促进就业、全面服务为重点,积极推进残疾人服务和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提高残疾人安全感、获得感、满足感。
实施“四大工程”,实现残疾人需求和社会供给有效对接。实施“社会保障体系化”工程,满足残疾人刚性需求。组建“保障顾问”团队,为残疾人提供政策介绍和指导,制定惠残政策清单和服务指南,提升社会保障工作针对性。继续做好14000多名残疾人“两项补贴”发放和18000多名3-74周岁残疾人意外伤害保险购买工作。实施“就业扶持多元化”工程,提供残疾人就业能力。实施“三个一百”工程,即培训100名残疾人,扶持100名就业创业,转移100名残疾人劳动力,使就业年龄段、有能力且自愿就业的残疾人就业率达到80%。实施残疾人就业“123”行动计划,扶持10名残疾青年自主创业,建设20个残疾人创业示范基地,带动300名残疾人就业。探索建设以发展家庭手工业为主的“扶贫车间”,依托手工业龙头企业,解决好留守残疾妇女和老人“就业难”问题。实施“公共服务个性化”工程,实现人人享有精准服务。实施“无障·爱行动”计划,为1000名贫困残疾人适配代步车、盲人手机等辅助器具,为300户贫困重度残疾人户进行家庭无障碍改造。把残疾人康复和托养中心建设列入县政府2020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加快建设进度,力争12月底完成主体工程。坚持“康复一个人,幸福一家人”的工作理念,做好与基本医保的衔接,建立政策完善、标准合理、资金稳定、管理规范、覆盖全县社区的康复医疗体系,确保贫困残疾人都能得到基本康复服务。实施“组织建设网络化”工程,发挥残疾人组织职能作用。按照中央和省市残联改革要求,制订改革方案,积极稳妥推进县残联改革。指导村(社区)在村(社区)党组织领导下,成立3-5人组成的村(社区)残疾人协会,年内实现300个村级残协全覆盖。按照“三个活跃”要求,进一步发挥县5个残疾人专门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让工作更加贴近残疾人生活实际和需求。
优化“五种环境”,营造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动员社会力量,优化残疾人工作环境。建立党员助残、律师助残、邻里助残、医生助残、教师助残、专家助残、企业家助残“7+1”助残队伍,开展“八送”活动,送政策、送法律、送健康、送教育、送技术、送资金、送岗位、送物资。坚持依法发展,优化残疾人权益保障环境。建立完善残疾人法律援助网络,形成“上下贯通、内实外强、内外联动”的维权工作网络。深入基层摸查不稳定因素,化解重大矛盾,确保全年不发生一起残疾人越级上访事件。打造网络技术平台,优化信息化工作环境。按照打造“数字残联、网络残联”的要求,建设残疾人网上服务大厅和服务热线,做到让数据多跑路、让残疾人少跑腿甚至不跑腿。加强宣传文体工作,优化平等参与环境。加大“自强模范”“创业明星”“致富达人”宣传力度,全面唱响残疾人自强不息的主旋律,提高残疾人干事创业的热情。加大残疾人体育和文艺人才的选拔培养力度,组织有特长的残疾人参加全国、省市赛事。做好招商引资工作,优化残疾人事业发展环境。认真做好接轨上海“文章”,积极引进我县具有配套基础的机械制造、汽车零部件、新医药、精密电子以及新能源等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