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已年入花甲的徐振理在从事基层民政工作的30多年里,根据滨海县境内的革命遗址和传诵的烈士故事,潜心挖掘红色文化,四处搜集革命先烈在滨海大地留存的抗战资料,精心梳理新四军在盐阜革命老区的红色脉络,致力传承发展红色文化。在他的努力下,有9名天场籍革命烈士得到确认,为其补发证书。他还为49名烈士找到了亲人;义务修整烈士墓碑86座;为121名烈军属和残复人员修建新房300多间;为10名复员军人遗孀找到证据办理生活补助。他做的这些事不仅得到烈士后人的感激,也赢得人们的好评。2017年,他光荣当选第六届省道德模范,登上江苏好人榜。2019年,国家有关部门授予他“薪火相传红色基因传承者” 荣誉称号。
徐振理是土生土长的天场人,从小就经常听父辈们讲天场这块红色热土上曾发生过的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戴秉义等革命烈士的名字深深镌刻在他的心中。1983年他退伍回乡后被安排在天场镇民政部门工作,负责发放革命烈士申报评定表以及证书换发、抚恤金发放等工作,参与优抚、双拥和烈士慰问等活动。在工作中,徐振理直接接触了烈士的亲人,收集众多烈士牺牲的第一手资料。他为革命烈士英勇献身的精神所感动,他感到今天能过着和平安定的幸福日子是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要永远记住他们的名字。他发现小时候经常听老人讲过的英雄故事,现在连英雄的名字都找不到了。潘冈村民兵中队长潘其龙,在一次战斗中被伪军抓捕,被伪军打断肋骨仍宁死不屈,没有说出民兵中队的行踪。后来他的家人用80斛小麦赎回潘其龙,但潘其龙因伤势过重牺牲了。可后来在烈士名单中却没有潘其龙的名字。徐振理于是深入群众家中走访调查,终于找到了当年与潘其龙一起被捕的战友,理清潘其龙牺牲的经过,及时向民政部门汇报申请,为潘其龙补发了烈士证书。像潘其龙这样的烈士还有几个人,均因牺牲时没有详细记录材料,难以确定其烈士身份。徐振理觉得历史不能忘记他们,他四处走访调查,为这9名被遗漏的天场籍革命烈士确认了身份,为他们补发了烈士证书,以此告慰烈士英灵。
天场镇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处于敌我拉锯地带,在此从事革命活动而牺牲的烈士相对比较多,当时立墓碑的烈士有80多人,在此长眠的烈士来自全国各地,有的只留下家庭住址或亲人名字,有的连家人名字都未留下。徐振理看了烈士的相关资料感慨万千,他说,我们不能让这些烈士与他们的亲人失去联系。在工作中,他把这些烈士的名字记录在脑海里,遇到与烈士相关地方的人或是得知信息,他不失时机为烈士寻亲。郝济民烈士是河北省正定县人,1940年随八路军第5纵队司令员黄克诚开赴苏北盐阜区抗战,1945年后与他家中失去联系。2015年3月,郝济民烈士的外甥仝建军带着多位亲友来苏北寻亲。徐振理得知情况后立即与仝建军取得联系,认真核对相关材料,热心帮助郝济民烈士找到了亲人。30多年来,徐振理为烈士寻找家乡、寻找亲人、寻找部队、寻找战友,几乎跑遍大半个中国,为49位烈士找到了亲人。他还帮助戴秉义烈士的后人找到了当年牺牲的地点,同时还义务修整烈士墓碑86座,以实际行动慰藉革命烈士的英魂。
徐振理觉得,在滨海大地牺牲的这些革命烈士,每个人的身上都有感人的故事和闪光的精神,具有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珍贵的历史文献研究价值,能够激励年轻一代奋发向上。他认真收集烈士相关资料,深入民间走访调查,向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老同志采访了解当年发生的革命故事。他还从烈士的战友、亲人处收集当年烈士留下的实物、照片和文献资料等,这些丰富的文献资料深深打动了徐振理,他决定让这些文献资料、烈士的故事成为人们的红色记忆,传于后代。他夜以继日整理采访记录,梳理收集资料,先后撰写的《一部<家史>揭开日军在滨海烧村暴行》《新四军新24团创建在天赐场》《血染阜东》等文章,一经刊出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还填补了国共两党抗日史、八路军新四军抗日史的空白。他撰写的抗日研究论文、收集的文献和烈士遗留的实物,富有历史研究价值,被多家文博、档案单位珍藏。现在,徐振理虽入花甲之年,但他守护烈士不朽精神的意愿没有减退,仍在积极宣传红色文化,弘扬烈士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