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盐城 > 大丰 > 正文
大丰:群众叫好才是真改善
2020-09-25 09:23:00  来源:大丰日报  

  “老房子,手一伸就碰到屋顶,又矮又暗;新房子,高大宽敞,满屋亮堂堂。出门,脸上都有光!”在草堰镇双河新型农村社区,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冯宝寿笑容满面地向记者说起自家“房子的变化”。言语间,透露着满满的幸福感。

  该镇党委书记沈韶霞表示,小康不小康,首先看住房。该镇将农房改善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生活好”目标要求,高质量推进各项工作,相继完成了双河、三渣2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顺利启动三元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工作。目前,双河社区已有200多户喜迁新居。

  有“颜值”,有“气质”,农家新房“亮堂堂”

  “农民的房子,农民说了算。”该镇敞开政府大门,将办公室前移,充分吸纳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把发言权交给农民,让他们自己“定义”好房子。

  该镇邀请规划、设计专家来镇实地勘察,尊重自然肌理,挖掘文化底蕴,不断优化规划布局。同时,组织职能单位、镇村干部进村入户“大走访”,围绕规划选址、方案设计、施工建造等重点,和农民面对面交流,充分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把尊重农民意愿贯穿于农房改善工作各环节,“坚决不盖农民不需要的房子”。

  既然要建,就一定要建好。按照“统规自建”的原则,农民虽然可以自由签约施工单位委托代建,但施工单位必须通过相关职能部门资质审查,并交纳一定的安全质量保证金方可进场。在项目一线,该镇构建“农民代表、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政府部门”四位一体监督体系,共同做好现场管理、质量监督、安全作业等工作,努力打造群众满意的“放心工程”。

  新房是否需要外贴面砖,“最优选”在哪里?这是双河社区建设遇到的现实问题。该镇将征求意见表发送到每一名业主,组织大家反复召开座谈会,进行“要与不要”的“观念碰撞”。要!大家最终形成了一致意见。群众分析认为,外贴面砖,不仅美观气派,还能防潮防碱。茶余饭后,老百姓都说:“我们镇建起了最漂亮、最有颜值的农房!”

  有“面子”,有“里子”,农民钱包“鼓囊囊”

  “各安其居而乐其业,甘其食而美其服。”从古至今,安居乐业一直是百姓最朴实的愿望。在农房改善中,该镇不断强化产业配套,努力为农民就业创业提供更优环境,真正让农民留下来、有事做、有钱挣。

  在项目规划之初,该镇就充分考虑产业配套问题,根据“靠中心集镇、靠旅游景区、靠工业园区”原则确定各社区选址。双河社区就紧邻镇工业园区和现代农业园区,落户项目为附近农民提供了近千个就业岗位。肖子英、谢阿凤母女都在工业园区大通模具有限公司上班,2人每月有7000元的收入。从社区出发,开电瓶车,5分钟不到,就能进入企业,她们总是笑称“这才叫家门口就业”。园区企业还根据农民作息特点,推出计件制、延时制等多种劳务结算方式。在晨卓木业、翊采高分子等企业,务工的农民月工资高的甚至过万元,大家是“越干越有劲”。

  如果对“洗脚离田”还稍有不适,社区周边同样有合适岗位。农业园区瑞林设施蔬菜基地连栋大棚就有500多亩,那些花椰菜、紫甘蓝需要有人管理和采摘,正是农民原来的“老本行”。现在,基地保持着40人的用工需求,销售旺季可以达到120人。中山杉苗木基地同样是农业项目,那里吸纳了20多名绿化养护员,年纪大些也能胜任,工资按日计算,一年也有3万元。

  规划中的三元社区,目标依托紧靠国家4A级旅游景区梦幻迷宫的独特优势,挖掘生态、绿色、田园、文化等元素,发展休闲观光、农旅融合等特色产业,让农民共享旅游经济红利。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也为农民创业提供更多机遇。想到双河社区将来要聚集400户人家,当地农民冯叶洲就在附近开办了一家小酒店,开业以来生意一直红红火火。

  有“诗意”,有“远方”,农村生活“顶呱呱”

  “让农民过上与时代同步的现代城镇生活。”这一直是该镇的努力方向。构建安全、舒适、便利的“生活圈”可以更好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要求。

  草堰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文化古镇,是重要的“古盐运集散地”。为了留住村民的乡愁记忆,新型农村社区同样流露着浓浓盐韵。在双河社区文化广场,该镇精心布置墙绘长卷,生动再现“煮海烧盐”全过程。那些“散落”在社区各节点小品间的制盐工具,每天默默讲述古镇的文脉故事。冯焕江、陈岸英夫妇是广场常客,他俩组建了江英健身队,傍晚时分都会来指导村民练习广场舞。老冯一直认为:“虽然只是跳个舞,但却透露着农村生活方式的转变。”

  在强化基础设施、完善生活配套这方面,该镇也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按照“六通十有”标准,精心布局建设了便民超市、文化礼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公共设施,农民不出小区,就能享受各种生活便利。80多岁的陈龙英老人对记者说,“年纪大了,子女工作忙,就怕自己有个头疼脑热。现在,卫生室就在家门口,心里踏实多了。”该镇还结合农村和农民实际,配套建设电动车充电棚和“我家小菜园”,极大地方便了农民生产生活。

  加强社会治理也是提升农民住房改善满意度的关键举措。对此,该镇坚持党建引领,建立社区居民公约,组织开展书香家庭、“五星文明户”等形式多样的创建活动,不断增强居民归属感。农民入住社区后,该镇借鉴城市社区管理经验,成立业主委员会、物管委员会,打通管理服务“最后一公里”,多措并举推进共治共享,常态化管护模式得到群众广泛支持。

责编:陈璐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