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台沿海,中国最年轻的土地。潮起潮落间涵养出“地球之肾”,成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上鸻鹬类候鸟的重要停歇地之一,吸引数百万计的候鸟在此停歇、补给、栖息,是世界上稀有的迁徙候鸟勺嘴鹬、小青脚鹬的存活依赖地。
鸟被条子泥良好生态招引聚集,丰富了滩涂湿地生物多样性。近年,吸引众多爱鸟人士、摄影爱好者到来,观鸟、拍鸟,李东明是其中较为“长情”的一位,不仅是一位鸟类摄影师、记录者,更是湿地“精灵”的守护者。
现年58岁的李东明,是大丰人,早年开过影楼,期间爱上拍鸟,追逐着“鸟中大熊猫”勺嘴鹬的足迹从大丰拍到如东再到东台,被这里良好的生态和聚集成群的鸟类所吸引,长期驻扎下来。2008年,民间保护组织“勺嘴鹬在中国”成立,他成为其中一员。与众多高学历、懂科学的志愿者为伍,他年纪最大、最不懂外语,却对本地鸟况最熟。志愿者团队和北林大、红树林基金会合作,常年观测记录这些鸟类的生活习性,如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走,什么时候迁徙,什么时候换羽,为研究这些珍稀迁徙鸟类积累了基础数据。这些宝贵资料也为盐城黄海滩涂湿地申遗成功发挥了重要作用。2019年,在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申遗成功后,他成为条子泥湿地的一名鸟类调查志愿者。
进入秋季,候鸟南飞聚集条子泥鸟类天堂,李东明和队友整日寻访、拍照、守护。站在海边通过高倍望远镜遥望,李东明如数家珍般介绍了高地上刚来不久的候鸟,“黑压压的那一片是鸬鹚。白色的是东方白鹳,这种鸟可大了,展开双翅得有3米左右。还有黑天鹅,就像个婀娜的舞者。”常年风吹日晒,李东明皮肤黝黑,为了方便,还将头发剃光了。
迎着金色朝霞,蹚过落日余辉,常年追逐飞鸟足迹,李东明负重前行,每天行走百余公里,在滩涂上留下串串脚印,也常遇小麻烦。7年前,为追逐黑脸琵鹭,他身陷烂泥塘中,淤泥起初没到膝盖,他想凭一己之力出来,却越挣扎陷得越深,眼看淤泥已没过腰,无奈之下,只好报警求救,最终在民警和渔民齐心施救下才脱险;6年前,他开着车沿着海堤跟踪勺嘴鹬,一不留神,翻了车;他时常驾着自制的小竹筏深入滩涂腹地的拍鸟区域,风急浪大或下陷淤泥的事情时常碰到,为此他特地给自己上了3份保险……这些,对他来说并不算什么,拍上一张具有灵性的鸟儿照片才是大事。
滩涂腹地上留下的脚印被岁月抚平,李东明手中成千上万张影像却成为珍贵的资料,记录着茫茫湿地上鸟类捕食、嬉闹、翱翔时的状态和四季轮回中大自然赋予这片土地的壮美。照片中,粉白相间的火烈鸟、舞动的东方白鹳、转溜着小眼珠觅食的勺嘴鹬等,一张张翻过,就是一部充满灵性的“黄渤海域精灵”纪录片。十几年来,他凭借一己之力,拍摄和记录的鸟类达200多种。
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李东明对勺嘴鹬、小青脚鹬、东方白鹳、黑嘴鸥、黑腹滨鹬、斑尾塍鹬等鸟类的习性了如指掌,在当地人口中,有个响当当的名号——“鸟博士”。用他的话说,鸟儿谈恋爱、吵架、开心,他都可以观察得出来,“鸟类其实和人很像,喜欢良好的生态,择地而居,择偶生活,在食物的选择上‘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所以能够群聚生活。”
爱鸟、拍鸟,护鸟,十几年来,行走滩涂,李东明见证了人们观念的变化。他说,十几年前,为了让渔网给鸟让路,他们没少和滩涂上的渔民吵架、打架。但是现在,很多村民、干部都学会了辨鸟、护鸟。“渔民放丝网的事没有了,拾鸟蛋的事百分之百杜绝,反而经常接到村民打来救助鸟类的电话。”李东明说,他的徒弟,土生土长的弶港人丁剑明就是被他的精神所感染,也加入了志愿者团队,和他一起守护家园的良好生态。
四季轮回,成就了壮美滩涂的五彩缤纷,吸引着世界的目光。李东明和他的团队行走滩涂湿地,让这幅自然画卷更加灵性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