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盐城 > 东台 > 正文
江苏东台:构筑“地下长城” 守卫“生命防线”
2020-10-22 08:34:00  来源:东台日报  

从1950年到2020年,70年岁月峥嵘。

7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家卫国,血洒万里疆场。

异国战场上,志愿军将士英勇无畏,浴血奋战,与装备精良的敌军展开了殊死较量,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即日起,东台融媒体中心将推出《抗美援朝70周年·老兵记忆》系列报道,致敬所有浴血奋战的英雄!

1938年1月出生,五烈镇大同村的袁凤喜今年82岁了,一枚中朝友谊纪念章,老人悉心收藏至今,几次搬家都随身带着。虽然已经是耄耋之年,可是谈及半个多世纪前的抗美援朝战争,老人始终记忆犹新。

1954年,16岁的袁凤喜从东里小学毕业,在那个大多数人都没念过书的年头,他已经成了大家眼中的“知识分子”,当年10月份,袁凤喜光荣加入共青团。和大多数农村青年一样,袁凤喜特别渴望参军入伍。1955年,当村里征兵消息传来时,袁凤喜积极报名了,可是由于身体瘦弱,他未能如愿入伍。此后,袁凤喜便在村里做起了村干部,加入村里的生产互助组,并于195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6年10月,当村里再次传来征兵消息,袁凤喜立即二度报名,这一次,由于在村里的积极表现,他成功入伍,成为新兵连的普通一员。袁凤喜记得,在东台新兵连,他们只呆了三天半时间,那时部队就教他们唱了一首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当时的连长告诉他们说:这次参加的队伍是光荣的,是到朝鲜去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

11月1日,袁凤喜跟随新兵连奔赴朝鲜,东台无火车站,大家便先前往镇江,在镇江吃了午饭,傍晚由镇江乘火车前往朝鲜。袁凤喜记得,在第6天的傍晚,火车到达朝鲜安东(即现在的丹东)。那儿有一座大桥,当他们过桥的时候,大家士气高昂,不约而同齐声高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可是,当到了新义州以后,入目的画面却让他们的心情截然不同了。那是一个山区,两面都是高山,中间只有一条单轨铁路。两面山上,布满了烈士的坟墓。上下一排排,从底下一直延伸越过山腰,约占了整座山的2/3。有的坟墓上有木牌,写着烈士的名字,有的甚至连木牌都没有,属于无名烈士墓。眼前震撼的一幕让新兵连的战士们悲痛万分,不少人嚎啕大哭。

哭归哭,哭完之后,大家还是继续赶路。前后7天时间,部队就到达了朝鲜的平壤。

袁凤喜所在部队23军69师205团,他们所在的团还是当年陈毅领导的苏中七战七捷的老虎团,是一个英雄的团。尽管在1953年7月27日,美国与朝鲜签订停战协定。但志愿军仍不敢有半分松懈,白天照常组织训练,随时准备投入战斗。

到达平壤之后,经过一个月训练,新兵们就被分到下面的所属部队。当时袁凤喜被分到团部化学排,但是袁凤喜在化学排还没呆几天,就接到通知,新兵连不参加集训,他们这个团都进行施工——挖坑道,也就是后来被称作“钢铁地下长城”的志愿军坑道工事。直属机关的化学排、高射机枪排,参加施工活动。通信排不参加,他们要进行训练。其他还有4个营,3个步兵营,1个炮兵营,炮兵营边训练边警卫,3个步兵营全部进行施工。袁凤喜他们挖的坑道,非常靠近三八线,离他们只有150米的地方就是三八线非军事区,其余的距离三八线边上也仅仅只有250米—300米之间。

根据要求,坑道必须达到防空、防炮、防毒、防雨、防潮、防火和防寒的标准。当时袁凤喜所在的化学排因为是搞化学的,挖坑道时,就负责柏油施工。坑道打好以后,就要开始做模型了,先在坑道上面铺一层柏油纸,然后在柏油纸上放上一层大石子进行灌浆,灌浆好了以后,再在上面放一层柏油纸,熬好的沥青黑柏油,往上面浇一层,上面再进行铺填,铺填时,下面用石头一个个一排排把它紧密地堆起来,确保塞紧了。这样经过一个星期以后,再把外面模制一下,坑道就算好了,这样建起来的坑道,到了里面冬暖夏凉。

为什么要挖这么大的坑道呢?袁凤喜表示,除了打仗,这个坑道还可以储存粮食、流通空气。坑道的空气也要流通,因为坑道挖得大,站到坑道里面,风就直往脸上吹。储存粮食方面,因为朝鲜到处都是山区,打仗的时候需要后勤。特别是打仗最惨烈的时候,还需要人送炮弹、送子弹、送手榴弹。而这个坑道修好后,能保持7天的战斗不需要后勤。

当时时局非常紧张,对于袁凤喜他们所在的部队来说,挖坑道的进度进一步压紧。部队里白天1/3的人执勤,进行防护,加强警戒巡逻。2/3的人投入施工,日夜施工。袁凤喜记得,当时局势非常不稳定,特别到了晚上,从这个山头到那个山头,从这个山的边境到那个山的边境,天空中都有照明弹对射。这个照明弹的信号就是特务在我方这里进行侦查,互相取得联系。所以说当时部队在朝鲜的每一个人,不能随便到山上。

当时的朝鲜,到了冬天极其寒冷,零下几十度,尽管帽子、大衣全副武装,但不一会就冻僵了,大家晚上都要烧炕,可是发的煤炭根本不够用,大家就要去拾草,捡树枝。可哪里有树枝,到处光秃秃的。

一直到12月份,整个朝鲜坑道施工终于全部结束,交付给朝鲜人民军。我方部队交付时曾讲了一点:朝鲜人民军凭这个坑道就能守住三八线。袁凤喜介绍,我们中国人民志愿军交给朝鲜的坑道,一个炮兵一个风口,只有火箭才能够消灭,不用火箭,用一般的炮弹都打不进。而且他们的瞄准测绘镜,经过测试,3营的炮兵可以直接打到当时的“联军国军指挥部”。

1957年11月,在访问苏联时,毛泽东与金日成商谈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8年撤出朝鲜的问题。毛泽东表示:“鉴于朝鲜的局势已经稳定,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使命已经基本完成,可以全部撤出朝鲜了。朝鲜人民可以依据自己的力量来解决民族内部事务。”随后中朝双方开始讨论撤军的具体安排。1958年2月14日至21日,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率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朝鲜。期间,中朝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决定于1958年年底以前将志愿军分3批全部撤离朝鲜。

当时我方在朝鲜有4个军。四个军是分批撤的。4月24日,第1批开始撤军,撤掉两个军。袁凤喜是4月30日撤回的,他记得,部队走的时候,朝鲜人民军与他们一起联欢。联欢后,袁凤喜所在部队,每人都分发了一枚中朝友谊纪念章。

回国后的袁凤喜先是随部队去了齐齐哈尔市,后来退伍就回到家乡从事教育事业,成了一名受人尊敬的人民教师。

责编:盐城东台文明办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