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沧海桑田,荒滩上,崛起一座现代化农场。
六十年风云变幻,盐碱地,走出一个农林畜牧、综合经营的国有全资公司。
六十年,斗转又星移,六十年,荒滩变绿洲。
“1960”“2020”,一个甲子的团结拼搏,几代新曹人洒汗水、沥心血、沐风雨,用勤劳和智慧的如椽之笔书写最新、最美的华章,奏响丰收之歌。
拓荒,在磨砺与曲折中向土掘金
一草一花的诗意,一枝一叶的情怀。
这是新曹农场。60年组诗汇成最美风景。
这里,处处鸟语花香,蔚蓝的天空连着远处的田和树,停下脚步深呼吸,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说不尽的神清气爽。
天蓝、地绿、水清、树美。在新曹,独特的田园景色衬托着美丽的自然风光,可远景、可特写,每一帧写意都是摄影佳作。
谁曾想到,这样的诗意家园,曾几何时,还是一片茫茫的盐碱荒滩,贫瘠柴洼,满目荒凉人烟稀。
时间回到六十年前, 1960年的秋天,数千拓荒者汇聚到这片新生的土地,沉睡的盐碱荒滩,在号子声与拖拉机的轰鸣声中醒来,吹响了创建新曹农场的集结号。
本地盐民、东台堤西移民、海门支盐职工、兵团战士、下乡知青等老一辈垦荒者将这里作为梦想之地、追求之地、淬炼之地,垦殖造田,拓荒储粮,他们吹海风、住草棚、喝咸水,用人定胜天的精神,开挖沟河数千条,建成排灌分开的农田水系,建设起一个既担负时代使命,又起到引领示范作用的国有农场。
60年里,一代代新曹人坚持农田基本建设不动摇,从平田整地、改善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做起,先后建立起稻麦机械化高产栽培、水旱轮作亩产超吨粮田,从独杆栽培、群体质量栽培高产高效到良种引进繁育,从秸秆粉碎还田、测土配方施肥到无人机作业等等,形成了20多项农业生产新技术体系,促进了粗放型传统农业迅速向精细化管理的现代农业跨越。
近年来,新曹综合发展和产出效益连续多年步入江苏农垦第一方阵,场域经济保持稳健发展态势。农业生产创新“先交后种”责任制,被省政府领导肯定为“新曹模式”,开创了全国农垦先河。曾经的不毛之地,如今满目葱绿,成为稻香水美的大粮仓,担起了保障粮食安全国家队、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对外合作排头兵的职责。
万顷良田,麦稻更迭,绿一季,黄一季,白一片,彩一片……播洒希望之碧绿,收获硕果之金黄。在岁月的长河里,新曹人一日日续写着土地的故事。
宜居,荒滩上崛起现代化小城镇
是农场,更是“佳”园。
从荒滩起步,到崛起一座现代化小城镇,新曹人对宜居的追求,始终未变。
峥嵘六十年,新曹农场经历了拓荒开垦的第一次创业,经历了走出农场、走进市场、富民强场的第二次创业。如今正在为实现“经济强、产业优、职工富、生态美、农场兴”的新曹梦而奋勇前行,不断描摹幸福新曹的崭新模样。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新曹城镇建设开始起步,对城镇布局和设施进行了科学合理规划,以建新路为轴线,拉开了农场城镇三横六纵建设的框架。农场每年坚持迈小步、不停步,不断完善道路、绿化、供电、供水、路灯、通讯、广播电视以及文体设施等配套建设,生活条件和环境得到初步改观。
近十年来,新曹农场党委一班人着力推动农场城镇提档升级,“集镇亮化、街道绿化、道路硬化、小区美化、水质净化、举止文化”成为农场新的显著标识。每当夜幕降临,小城镇流光溢彩、美不胜收,职工居民载歌载舞、欢声笑语,一派乡村里的都市风光。
与此同时,农场积极争取民生工程项目资金按期完成职工危房改造1000多户,分期打造中心河休闲风光带公园,建立文化广场、知青文化园、美丽乡村示范点等。并建立了社区管委会,实行三级管理服务网络,提供一站式服务,方便职工居民。在新曹农场,全场职工居民两年一次免费体检,“五险一金”全覆盖,退休待遇年年有增。
修建一条富民路、串联一路风景、带动一片产业、造福一方职工,在新曹农场,“公路+扶贫”“公路+产业”“公路+景观”建设模式,架起了乡村生态游风景线。
辛勤指数换取的幸福指数,写在职工脸上,投映在居民心底,尽显个性的文化广场,富有品位的住宅楼群,民心工程的路灯,美观的雕塑,如茵的绿地、绿篱,花园式的学校、医院等,成了新曹农场鲜明的文化和时代标识。
致富,盐碱之地变身“聚宝盆”
在这片土地上,新曹农场的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以农为主,二三产业同步发展,这是新曹农场一直以来的坚持。
如今的新曹农场,优质稻麦、大棚西瓜、花卉苗木、林下养殖等主导产业星罗棋布、整体推进,现代农业形成了规模化、标准化、全程机械化、集约化生产经营,集体种植麦稻水旱轮作近8万亩,亩实现年产粮食一吨以上,产出效益连续多年位居集团前列。高效农业优势突显,职工种植大棚西瓜超过万亩,亩产效益超8000元。
在工业上改革开放给新曹的工业带来了发展机遇,跳出“围绕农业办工业”的思路、树立“围绕市场发展工业”经营理念,农场工业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除建场初期创办的农机修理厂、轧花厂外,这里先后创建了缫丝厂、机械厂、加工厂、香料公司等20多家场办企业,形成了农产品加工、丝绸、机械、节能、针织、食品等多门类工业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新曹工业再度出发,通过抓大放小、租赁经营、股份合作、整体出让等改革,使场办企业成为市场经济主体。到2000年,农场国有二三产业全部实行租赁、出售、股份制、民营化,激活了生产经营管理机制,激发了民营经济创业投资热情。香料公司、拓翔粮油、装饰材料、外贸加工等一批重点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开拓,谋求发展,生产经营风生水起。
在服务业上按照“一拓二强三兴”的产业目标,如今的新曹农场,金融、通讯、物流、餐饮、商超、医药等三产服务业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遍布新曹大街小巷,为农场转型发展增添了活力。
新世纪以来,江苏农垦实施农业资源整合,给农场转型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新一代新曹人紧扣现代农业发展主旋律,坚持“打基础、补好课,布好局、调结构,促发展、达双赢”的发展思路,从平田整地、改善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做起,不断深化林地复合经营模式,着力聚集特色种养,精心打造了具有新曹特色的“七个一”工程:
“一粒米” 飘香千家万户,科学化种植、市场化运行,产出效益从垦区的末位追赶成领跑者;
“一片林” 托起绿色经济,建成了盐城市“一片林”样板工程一万多亩,优质苗木基地3000多亩,形成了育、繁、间、销循环经济一体化;
“一枚蛋” 饱含健康祝福,万亩林中生态养殖草鸡百万羽,日产鸡蛋5000多箱进入各大商超货架,成为致富职工千人行动计划的林下经济;
“一只瓜” 打开产业之窗,以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实现了万亩大棚设施农业、大棚有机西瓜甜遍大江南北;
“一朵花” 绽放千亩芬芳,打造了规模化大马士革玫瑰示范园,从种植、采花、萃取纯露、精油到应用各种化妆精品产业链,产量品质创全球之最;
“一桶油” 探索高效新路,油用牡丹套种薄壳山核桃,得到林科院亚林所专家肯定;
“一根丝”拉动致富之链,栽桑养蚕成为蚕农实实在在的“钱袋子”,广袤桑园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银行”。
在飞速的时代变革中,新一代新曹农场人,坚守着祖辈开垦的沃土,续写着绿色崛起的史诗。
筚路蓝缕的六十年,垦荒精神历久弥新、历久弥坚。
春华秋实的六十年,新曹人一路收获、一路绽放。
六十载,风雨兼程。一路走来,有跋涉的艰难,也有成功的喜悦;有奋斗的记忆,更有实践的启示。
峥嵘一甲子,岁月铭传奇。这是新曹农场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更是新时代、新征程的起航港口。
秉承“国家队”使命,遵循江苏省农垦集团党委高质量发展“三个一”体系,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农垦特色、新曹特点的高质量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