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盐城 > 阜宁 > 正文
江苏阜宁:珍贵的照片(朱文虎)
2021-12-30 09:29:00  来源:阜宁日报  

朱文虎

初夏时节,繁花似锦。曾在军营中与我同班的南通海安籍战友陆元峰,他用微信向我发来两张照片。当我看到我当年在军营里拍的照片后,忽如一夜春风来,一种喜悦的心情跃然于脸上。这两张黑白照片,虽年久泛黄、斑驳,但我依稀感到无比珍贵,让我从照片中,勾起了我对军营的美好回忆。

1980年初春,我连接到上级通知,奉命到距团部营房30多公里外的金口农场执行军农生产任务。

初春的山东大地,春寒料峭。我连步行赶赴至农场后,我看到了一望无际的农场田地,从冬日里尚未苏醒过来,像一片荒原的沙漠,荒无人烟,看不到一丝绿色,让我心里弥漫着苍凉之感。但从部分翻耕后的田间里,我惊喜的看到了一群大雁在田间觅食的画面,心里点燃了希望之光。大雁发出的呜叫声,仿佛推开春的大门,捎来了春的讯息。

农场的生活条件是比较艰苦的。那时,我连安居在农场东南角方向,六排砖石结构的人字头青瓦房子。连队南侧是条小渠堤,北边是片黄田地,东端是条泥土大坝,西旁是座军用造纸厂。我连的住地,四处荒野,一片孤寂。犹如一座“孤岛”,与繁华的世间相隔遥远。

初涉农场,气候寒冷。连队仅有的一个自来水龙头,还被冻的严严实实。140多人连队的供水较为困难,日常供给都是靠一辆马车到几里外的农场总部拉水,满足战士们所需。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天气逐渐回升后,才缓解了用水难的问题。

五月底,田间麦浪滚滚,洒下一片金黄。麦穗低头,老少弯腰。这时,麦子已成熟,进入收割阶段。战士们全面投入收割中,抢时间,争速度,挥汗如雨。经过20多天抢收,将田间麦子一刀刀割毕,看到此,我的脸上绽开了笑容。

收割尘埃落定,战士们刚从繁忙的劳动强度中解脱出来,不久,又擂响了夏插的战鼓。战士们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在插秧中,他们头顶炎热,弯腰栽插,每天都可看到田间插满新绿。那时,农场虽有机械插秧机,但有很大一部分农田属盐碱地,土质硬,插秧机无法运营,难以派上用场,唯有靠战士们一双双手栽插。经过近一个月的顽强奋战,原一片收割后的麦田,转眼间,从战士们手中变成一片绿洲。田间的绿色秧苗方块田,像战士们阅兵方阵,整齐有序,威武雄壮。当我站在田埂上,望着田间绿色时,心里原多余的想法已化为现实,期待那金秋收获的希望。

我们连队地处偏僻,战士们思念家乡亲人,唯靠书信传递情感。那时,邮收信件,都通过连队通讯员到几里外的场部邮寄收取,拍张相片都要跑到五公里多外的店集乡小街上照相馆去拍。农忙时,战士们根本没有时间去照。一些照相私业主,有时流动到我们连队帮助照相,这样为战士们照相提供了方便。那时候,拍张照片五至八毛钱,稍大的尺寸照片一元钱,加印的再另付费用。在农场生活三年间,我拍了不少照片,有的照片刚拿到手,张数本身就不多,原打算寄回家乡亲朋好友,后就被战友们要去作留念。因而,我当年拍的许多照片,都散落于战友身上。有的拍的是单人照,也有的是战友间合影照。这些照片都记录下当年年轻时在农场的生活照片。不像现在,拍照很方便,只要手机轻轻一按,就将自己身影留于手机中,而都是彩色的,随拍随有。过去,拍的相片都是黑白的,根本看不到彩色相片,即使如需彩色的,也都要到照相馆进行专业加工而成。那年月拍张照片,就像完成一件事情似的,高兴的心情挂在脸上,久久难以消失。战友间相互赠照,体现一种战友情,更是一种日后分别的留念。这些照片,记录下我曾在军营生活的难忘时光和一段美好的岁月印记。

现今,我们已进入互联网时代,微信联络是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的快捷方式。扬州江都籍战友刘正祥,原是我连一排的战士,1980年兵,自他与我从部队分别后,几十年一直没有见过面,长时间失联。前年,他通过多渠道寻找,终于联系到我了,双方相互添加了微信,一朝把情感拽了回来。去年,他用微信向我发来一张我们彼此曾在部队合影的照片,让我高兴的心情一下激情澎湃,想起了昔日一同在农场战斗过的岁月。今年五月,南通海安籍战友陆元峰,1982年入伍,他也向我发来了两张黑白照片,一张是我单人的一寸照片,一张是我与他合影的照片。这些照片让看上去既风华正茂,又血气方刚。消失在记忆深处近四十年的照片,一下又回归到眼前,怎不叫我喜出望外,没想到他还将我的照片保管至今,真的太珍贵了。

看到这些当年在军营里拍的照片,我感慨万千,虽相片已泛黄,影粉脱落,照片光泽有些模糊,但我依然清晰的看到那年那月部队生活的情愫。这些带有年代感色彩的照片,仿佛使我看到那如火如荼的军农生活场景,看到了战友们农忙时的一个个青春笑容,看到了农田的一片美丽绿色。同时,又使我想起了与我同年入伍的战友,他们从入伍离开团部营房,奔赴农场,一干便是三个春秋。先后播过麦子、栽过水稻、种过葵花,他们把青春年华洒在军农场大地上,为新时期部队建设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农场期间,他们期盼早日回归团部营房,希望能在军训场上再展身姿,可他们直到退伍时,却没有实现回老营房愿望,岁月难免给他们在军中留有遗憾。

当我再次看到这些散落已久的照片时,更像品尝到一杯陈酿的老酒,留下岁月的芬芳。战友为我提供的这些照片,在我的影集里几乎是绝版,现今又重新回归到我的相册里,为我影集增添了一份青春活力。我感谢远方战友的一片深情,带给我这段人生的满满回忆!

责编:盐城阜宁文明办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