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出商场等公共场所,要出示健康码;去饭店吃饭,要扫码点餐;去医院看病,还要会用手机扫码就诊付费……这些操作对于年轻人来说,可能易如反掌,但是,对很多老年朋友而言却不是易事。昨天,家住邗江区新世纪花苑小区的胥阿姨致电本报,倾诉自己进饭店消费,遭遇扫码点餐,但手机点单页面花花绿绿,自己一头懵,最终还是服务员帮助操作,才磕磕绊绊点餐成功,吃上了饭。“数字化时代,能否多考虑考虑我们老年群体呢?”胥阿姨希望能有办法帮助老年朋友跨越“数字鸿沟”。对此,记者昨天进行了深入调查。
案列 手机点餐折腾半天,好不容易吃上饭
胥阿姨今年70多岁,手机微信会用,但仅限于聊天和微信视频。就在前天,胥阿姨带着自己的一位长辈去文昌中路一商场内饭店就餐,落座后,服务员走上前说:“您好,请扫码点餐。”胥阿姨微信扫码会用,她心里想“扫码不难”,于是就开始扫餐桌上的码,可手机上跃出的花花绿绿菜单让她十分发愁。
“页面上的字太小,看不清楚,操作时不方便,操作完上一步,一不小心又不知道‘菜单’去哪了。”胥阿姨回忆说,想查看某道菜品的介绍,还需要再次点击相应菜品进入下一个页面,“我一不小心点了返回,就退出了整个小程序,后来再登录进去还得重新选,感觉太折磨人了,最后我放弃了。”
折腾了10多分钟,还没把餐点好,胥阿姨喊来服务员,让服务员拿着自己的手机,自己说出菜的类别,服务员按照胥阿姨的意愿点餐。最终胥阿姨在服务员的帮助下点了四个菜,这才吃上饭。
调查 老人遭遇的“数字鸿沟”还不少
记者昨调查发现,不仅是扫码点餐,如今老人遭遇的“数字鸿沟”还不少。数字银行对于不少年轻人来说熟悉且易操作,但家住江阳中路鸿大花园小区的强师傅向记者反映说,使用手机银行APP时却被人脸识别这一关卡住了。
“发现手机银行突然加了个人脸识别,我们老年人感觉很陌生。 ”想通过人脸识别认证,需要根据软件提示去做,比如“张张嘴”、“左右转头”等,强师傅年老眼花,屏幕离得近上面的小字根本就看不清,而手机举得远,又不符合认证的要求,人脸识别认证其本意是方便用户使用的,但在很多老年人看来却成了“拦路虎”。
更多老人反映,对智能手机使用知识储备有限,比如现在很多APP为了更简洁,会设置隐藏菜单,用户需要点击“更多”按钮才会全部呈现,年轻人扫一眼就懂,而有时需要的功能键恰恰就在“更多”选项下,对于老年人来说,很难操作自如。
如今很多服务型窗口也在进行智能化改造。记者昨在邗江中路一家医院的一楼看到,患者CT报告等都可以在智能一体查询机前打印出来,但是需要点击屏幕,阅读屏幕上的提示,然后点下触屏按钮,这期间只要一步出错,就要重新进行。一些单独就医的老人对屏幕语言不能完全理解,此时就很无措,只能求助懂的人。
记者调查发现,诸如此类的“数字鸿沟”“卡”住不少老年人。
做法 公益课堂“手把手”教学,老年大学先教“玩手机”
记者昨在基层社区采访发现,有乡镇、社区正在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力所能及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在邗江区公道镇,刚刚开设的老年大学开学首先教的课程就是“玩手机”。居民陈粉扣说,前几年,女儿给她买了一部智能手机,没想到这份孝心却给她心里添堵了。“感觉头绪太多,操作太烦,说实话,当时我连智能电视都搞不定,所以看着智能手机有点头大,还说手机可以当钱包用,我当时就想,万一操作失误或者手机丢掉,那不麻烦啦。” 她说,尽管女儿也耐心教过,但在几次尝试后,最终还是悄悄地把手机锁进了抽屉。日子一天天过去,她发现,让她头疼的智能手机,正在改变着周围人的生活,买菜可以不带钱包了、打电话可以面对面了,好风景可以随手拍了,这让她不由心生羡慕。得知该镇老年大学设立了智能手机应用的课程,陈粉扣第一时间就报名了。“这个课程真是太实用了。”
昨天上午,记者在邗江区邗上街道翠岗花园社区看到,社区联合邗上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开展“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培训”课程。
老师现场讲解,手把手教学。老年群体学习热情高涨,跟着老师一步一步操作,搞不清楚的问题互相请教,积极求助志愿者和老师,整堂课下来,老人们学会了不少手机功能。
翠岗花园社区党委书记张玉介绍,教授老人玩转智能手机是社区“智慧助老”落实为民办实事的一项举措,课程为期半个月,分四期开展,重点针对手机基本功能的设置、APP下载和删除、常用软件的用法、微信聊天、预约挂号、健康扫码、手机支付、网约车出行、水电费缴纳等老年人常用生活场景,为老年群体提供培训和指导。
类似这样的“手机公益课堂”,在扬州多家社区都有开设,在邗江区冯庄社区,社区志愿者和辖区老人一对一挂钩,没事就上门教授辖区老人玩转智能手机。“今天学了网上预约挂号,网上查看检查单,网上查电子社保卡。”冯庄社区老年居民武宝慧说。
扬州“52条”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
日前,扬州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扬州市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重点任务清单》,让老年人在信息化发展中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任务清单”提出了52条举措,具体包括零售、餐饮、商场、公园等老年人高频消费场所必须支持现金和银行卡支付。
“任务清单”要求,在日常生活场景中,必须保留老年人熟悉的传统服务方式,与此同时,扩大适老化智能产品供给,让老年人真正享受智能化服务带来的便捷;2022年底前,我市将在充分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的前提下,逐步实现“刷卡”或“刷脸”通行。对于已经申领“苏康码”但无智能手机的群体,通过专门配备的设备进行核验;需要提前预约的公园、体育健身场馆、旅游景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场所,保留人工窗口和电话专线,为老年人保留一定数量的线下免预约或购票名额,2021年底前落实到位,并长期坚持。
“今年6月底前,我市将优化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客运场站及公共交通站点等窗口服务,每个站点至少保留1个人工服务窗口,方便老年人现场购票、打印票证等。”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推行移动支付、电子客票、扫码乘车的同时,应保留线下售票窗口或配备自助终端,支持现金支付和凭证打印,保留使用现金、纸质票据、证件等乘车方式。
通讯员 艳玲 聂淼 胡婷 张晓宇
记 者 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