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叔,你们顺利到家了吧?”
“到家了!感谢你对我们一家的帮助。这次遇到疫情,没能好好逛逛扬州这个‘好地方’。云开疫散,重逢有时,来年我们扬州再见!”
看到黑龙江游客王先生回复的短信,被抽调参与外地滞留人员返程情况回访工作的市养老服务质量指导中心工作人员张婧会心一笑,并在返程人员登记册上做了记录。
疫情期间,一些滞留在扬外地人员,接受了民政部门救助服务。如今,他们基本都已顺利回到家乡或踏上返程旅途。张婧告诉记者,在民政部门开展的回访中,不少返程人员都和回访员约定“‘疫’后我们扬州再相见”。
一条安心的热线
来扬为客,留扬有家
“我没有钱了,你们收费吗?管饭吗?”
“我没地方住,你们那儿可以洗澡吗?”
“我不认识这里,你们能来接我吗?”
……
疫情发生后,一些来扬务工、出差、旅游、就医的外地人员滞留在主城区。时间久了,部分人的基本生活出现困难。8月2日,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疫情防控期间滞留在扬外地人员服务保障工作的通告》,并在市民政局设立滞留在扬外地人员服务保障联络处,开通了三个热线电话,帮助遇到困难的人员,联络解决住宿、就餐、核酸检测等问题。
“这里食宿免费”“可以洗热水澡”“若不方便自行前来,我们有专门的接驳组去接你”……一句句让人安心的回答,从市救助管理站以及各区因疫滞留人员集中安置点,通过热线电话传播出去。
“我们最多的一天,接到了1046个咨询求助电话。”市救助管理站站长朱传英说,救助站有8名同志主动参加接线组,大家集中居住、封闭管理,24小时轮番接听电话、答复咨询、指引路径、跟踪落实,眼睛累得睁不开,就抹点风油精提提神,喉咙痛得说不出话,就含一粒润喉糖缓缓劲,电话里传出的,始终是她们精神饱满、干脆利落的嗓音。“对于因疫情失去收入来源,没有固定住所,而来电求助的外地滞留人员,我们本着应救尽救的态度,及时安排免费食宿,为他们提供一个在扬州的‘家’。”
一碗暖心的鸡汤
城的温度,爱的味道
“你快趁热喝,别烫着!”
“这碗老母鸡汤,我喝着有家的味道。”
外地人高先生来扬求医,没想到手术后刚出院,便因疫情滞留下来。他和儿子寄住在亲戚家一处闲置房屋,那里硬件设施有限,生活有诸多不便。接到求助后,景区民政部门工作人员立即上门,为高先生父子提供送餐、送防疫物资等救助服务。
发现高先生面色不好,民政部门工作人员特地在家煲好老母鸡汤送过去,为他补充营养。喝着热乎乎的鸡汤,高先生感动地说:“你们待我真是比亲人还亲。”
每一位寻求救助的外地滞留人员,眼神里都满是疲惫和期待。一杯沁人心脾的凉茶、一份热气腾腾的饭菜、一声亲切的问候、一个关爱的眼神,都会给他们带来极大的慰藉。
“我市启动滞留在扬外地人员救助服务保障工作机制以来,累计接到服务诉求18282个,住宿安置476人、食品保障2948人、政策解答14858个。”市民政局副局长徐德林介绍,民政部门还逐一电话回访住宿安置的外地滞留人员,并上门探望慰问,送上防疫物资和爱心礼包,做到“有人跟、有人管、有人问”,体现“扬州温度”。
城市的温度,不仅体现在身的饱暖,还体现在心的抚慰。来自云南曲靖的小张是一名在校大学生,趁着暑假来江苏打工,在扬州转车期间遇到疫情滞留下来。小姑娘身上带的钱不多,食宿每天要精打细算,情绪几近崩溃。接到求助后,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将她安置在快捷酒店提供免费食宿,同时安排驻站心理咨询师及社工为其进行心理疏导和情绪抚慰。如今,小张已经顺利返校,她给救助站工作人员发来信息:“是你们的数次促膝长谈,让我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重新鼓起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一场知心的相约
重逢有时,扬州再见
“来扬因疫把身留,爱心施救品德优。疫情无情人有情,滞留人员享真情。”在离开扬州前,黑龙江游客王先生跑了几条街,才终于找到一家开门的文印店,制作了两面锦旗,送到市救助管理站。
7月下旬,王先生一家来扬旅游,遇到疫情居无定所,便向市救助管理站求助。市救助管理站安排他们一家入住集中安置酒店,一日三餐都送到房间门口,还协调他们在社区做核酸检测。暑假结束,王先生的女儿急着返校入学。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出《关于做好滞留扬州主城区外地人员有序返程管理工作的通告》后,市救助管理站第一时间帮助他们提交申请、办理手续、安排车辆,让他们一家顺利踏上了返乡的旅程。
“你们把吃住安排得特别好,服务特别暖心。”在接受回访时,王先生连连道谢,表示扬州这座城市景致好人更好,自己一家还会再来,并和张婧约定“来年我们扬州再见”。
“在回访中,做出这样约定的返程人员还有很多。尽管这次疫情给他们的扬州之行带来了不便,但扬州社会救助人员、志愿者尽心尽力的帮助和服务,却给他们留下了暖心的回忆。”张婧说。
“谢谢你,扬州!我们到家了。在我们最无助的情况下,是你帮助了我们,并提供了良好的住宿环境和一日三餐……”曾接受救助的游客杨先生和老伴带着孙子返回南京后,特意在滞留在扬人员微信群里发了一段文字,“我会教小孙子牢牢记住扬州的抗疫故事和伟大的抗疫精神,长大以后努力回报社会。相信,扬州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通讯员 章咪 子健 记 者 刘贺 姜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