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网讯 6月12日是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近期非遗展示活动也格外丰富。经过多年的保护和宣传,非遗已成为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重要内容,被更多的人所认知和喜爱。
“近年来,全市各地每年都要举办几百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演出、展示、讲座等系列活动。传统节日、重要节庆活动中非遗也很火,参与度越来越高。与此同时,海内外的非遗交流活动也在不断深化和拓展……”我市文旅、商务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市参加香港、澳门等地的旅交会,香醋、锅盖面、面塑等非遗在现场展示时,都受到当地民众的追捧、喜爱。”
近年来非遗究竟有多火
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市国家级非遗项目就有9个,省级有39个,市级有136个,辖市区的则更多。而与有限的非遗项目数量相比,其背后非遗的申报热情则更高。
据了解,去年镇江对第六批市级非遗进行认定时,共接到申报项目53项。相关工作人员坦言:“以前都是我们上门去做工作,现在都是基层主动申报。以前每个辖市区一般也就最多报3-4件,现在一下报10多件也正常。”
政府扶持助力非遗升温
非遗热的背后,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市文广旅局非遗处处长李良武认为,这与政府的扶持密不可分。我市一位非遗传承人说,“政府认定是权威认定,社会对其认可度就不一样了。非遗项目自己说得再多,不如政府发一块牌匾来得更有说服力!”
据了解,2017年,我市出台了全国首部非遗传承人地方立法《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条例》,这意味着我市以立法的形式对非遗传承人的权利进行了保护。近年来,我市先后投入了200多万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加大保护力度。
与此同时,我市还通过搭台唱戏的方式,将非遗项目“太平泥叫叫”、恒顺香醋、肴肉、锅盖面等众多非遗产品作为旅游纪念品或是伴手礼向外推广,扩大非遗项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19年第十三届中国镇江金山文化旅游节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孙氏太极拳的表演吸引了众多游客观赏,国内多位知名武术家共襄此举,一时间孙氏太极拳迅速被公众所熟知。
非遗保护有喜也有忧
然而在“非遗热”背后,却也难掩一些有识之士对非遗保护的忧虑。
“今天有些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依然艰难。”李良武说,“特别是许多手工艺的传承很难,因为它需要传承人有一辈子干好一件事的匠心,加之一些手工艺产品距离现在的生产生活已经很遥远,靠手艺赚钱生活并不易。”因此,目前我市一些非遗项目,师父带的徒弟都只是将这些非遗手艺当作业余爱好来继承。
省级非遗赵氏二胡制作技艺的代表传承人赵军有着同样的困扰,他曾先后在全国收了近10位徒弟,但目前只剩下两个徒弟还在继续学习。“现在文艺繁荣,二胡制作这个行当做好了并不愁饭吃。但因为二胡制作本身太脏、太累,从选料开始到完成,有100多道工序,一般需要两个月的制作时间,许多人并不愿意耐下性子,守着冷板凳学。”
在非遗热的背后,一些泥沙俱下的现象也引起了许多非遗传承人的警惕。泥塑“太平泥叫叫”的代表传承人周宝康说:“非遗火了,一些非遗产品也有了市场,在继承传统守住血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是每一位传承人必须面对的课题,但切忌为了迎合市场,丢掉传统文化的基因,粗制滥造,从而丧失本真。事实上,从长远来看,这样的产品在市场上也走不长远。”
李良武认为,“一些非遗传承人一定要走出‘重申报,轻保护’的怪圈”。
非遗发展新路径在哪儿
如何让老树开新花?“换脑子,‘老玩意’呼唤新思维”成为业内普遍的共识。李良武认为,“非遗要不断提高传承水平,在继承中创新,不断维护和拓展非遗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当前,产业化依然是十分可行的传承方式。例如,镇江恒顺香醋酿制技艺,其技艺不但得到了传承,依靠产业化的不断反哺,对其核心技术的研究如发酵菌群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恒顺更是成为醋业龙头。无独有偶,镇江锅盖面,因其深受市民喜爱,已成为镇江餐饮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文化名片。
赵军告诉记者,赵氏琴坊也在走半产业化道路,他说:“通过机械化完成一部分粗加工,减轻制琴过程中砍、削等一些重体力,让员工从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可以有更多精力去进行精加工。”
而对于手工艺类的非遗保护和传承,周宝康表示,“濒危的非遗项目一定要找到重新融入生活的契合点。”近年来,周宝康将“太平泥叫叫”与旅游融合,推出研学游、实践学习等,深受游客喜爱,逐步拓展了“太平泥叫叫”的生存空间,走出了一条创新创业之路。
一些业内人士还建言,非遗项目的传承保护,离不开政策的扶持。这其中包括资金、人才、税收、金融等多方面的扶持和关心。(记者 司马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