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镇江 > 正文
3天后,镇江向世界亮出发展底色
2021-10-13 11:24:00  来源:镇江日报  

第五届国际低碳(镇江)大会暨碳达峰碳中和2021金山峰会,将以“绿色低碳发展:产业、能源、科技”为主题。在前几天的大会筹备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这一主题一经亮相,便引来了多方关注,有媒体称:这既契合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也勾勒出了绿色低碳镇江发展新路径。

三大关键词透着怎样的发展底色,镇江的绿色底气又是从何而来?答案在3天后的低碳大会上,将向全世界亮出。

从数据看生态底色

2012年12月,我市成为第二批全国低碳试点城市,2014年7月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镇江,肯定镇江的低碳发展“卓有成效,走在全国前列”,要求镇江“继续努力,为全国生态文明作出更大贡献”,殷切寄语“镇江很有前途”。

多年来,我市对绿色低碳转型和发展道路的探索,经历了从试点到示范、从理念到实践、从制度到风尚的过程,正在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办公室主任、峰会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谭坚强介绍,5年来,我市累计压减水泥产能508万吨、钢铁产能60万吨,淘汰电镀产能10.4万吨、焦炭(碳素)产能95万吨、铸造产能2.2万吨,关停化工企业500多家,双碳成果正在显现。

加快培育新动能,推行绿色用能,是产业“染绿”的重要动力。来自市发改委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市率先在全国启动绿色制造体系培育,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绿色工厂18家;“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实施绿色化改造项目229个,年节能量70万吨标准煤。

能源转型是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路径。同时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市储能装机总量10.1万千瓦,光伏发电总装机90.3万千瓦。尤其是新能源的快速发展,正加速能源供给结构优化,形成了“一快一优”的电网侧变化。预计到2025年,全市可再生能源装机可达到260万千瓦,占比实现翻番。

从项目看绿色底气

“现代化新镇江建设赋予了绿色低碳发展更高的要求、更深的内涵,今年大会以‘绿色低碳发展:产业、能源、科技’为主题,这3个关键词也勾勒出我们发展的坚定步伐。”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谈沁磊说,一批批绿色项目的推进落实,正在不断提升绿色发展“底气”。

以能源结构优化为例。目前,我市正在“储”和“调”上做文章,谋划推进2个总规模300万千瓦的抽水蓄能电站,积极构建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这其中,句容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总装机容量135万千瓦,建成投产后将为江苏电网提供调峰、调频、调相作用,每年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4.9万吨;韦岗青山湖片区将以抽水蓄能电站为主体,通过周边生态修复、地热温泉资源等打造“1+N”综合能源示范基地。同时,我市正在推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发电,金坛盐穴国家试验示范项目已并网成功,后期可与我市丹徒高资区域联动发展、形成合力。

实现“双碳”目标,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近年来,我市强化绿色发展、节能减排等关键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持续深化技术创新攻关,不断把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获得若干国家科技进步奖,建成索普化工、华电句容电厂等碳捕集封存利用项目。

谈沁磊透露,目前我市正在积极推进与中国技术交易所开展绿色技术交易服务战略合作,将通过共建中国技术交易所(镇江)绿色技术交易服务中心,开展科技成果联合披露、业务培训、低碳领域标准制定、专业化服务等等,汇聚全国低碳创新技术资源,促进镇江市低碳产业的发展。

从大会探发展新路

我市第5次向全世界发出“绿色之约”,就是要总结推广绿色低碳发展经验,探索低碳转型、绿色发展新路。

此前,我市已举办过4次国际低碳大会,用低碳建设领域鲜活生动的“镇江实践”,丰富了全球气候治理的“中国方案”。尤其是2019年的低碳大会与时俱进,紧盯绿色发展前沿,聚焦新能源产业,吸引了诸多低碳新理念、新技术、好项目,在镇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在此基础上,本届大会将采取“线上云直播”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内容包括开幕式、高峰论坛、绿色金融高端研讨会、成果发布会、项目签约仪式、展览展示、群众性创建等活动。

这其中,设在我市体育会展中心的展区,将以实物、视频、展板、展位等形式,展示镇江高质量发展成果、低碳技术;开幕当天,一批重量级嘉宾将发表主旨演讲,进一步探讨低碳发展新内涵,交流分享科研新成果、实践新经验。

“不仅如此,大会还将举行成果发布会和项目签约仪式,集中发布一批双碳研究成果,签订一批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一批绿色金融合作项目和产业项目,并且在峰会结尾时,发布实现‘双碳’目标的‘镇江倡议’。”谭坚强说,希望用大会的胜利举办书写国家“双碳”战略的“镇江答卷”,用绿色低碳发展的“镇江实践”丰富气候环境治理的“中国方案”。本报记者 朱婕

责编:秦春凤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