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1953年出生的严业明对唱歌并不感兴趣,但这首《爱的奉献》显然例外,他不仅能够准确说出原唱歌手的名字,甚至能随口哼唱一段。他解释说,“这歌词说出了一个真理,世间一切美好,都可以用爱来点亮。”
今年70岁的严业明是市茅山老区兴教助学协会高桥分会会长,从1997年加入协会开始,他致力于公益助学,25年来,丹徒区高桥镇370余名陷入失学辍学境地贫困家庭学子在他的帮助下得以继续学业,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爱心爷爷”。
严业明退休前是高桥镇政府的一名干部,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茅山老区兴教助学协会,深受感染,不仅自己慷慨解囊,还热心地帮助协会“化缘”筹资。退休后,他正式加入协会任高桥分会会长,成为一名“专职”的兴教助学工作者。
兴教助学,募集资金是难题。严业明刚“掌舵”分会时,全部账面资金只有6000多元,资助能力不足、效果有限。严业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一方面招募志同道合的人扩充团队,提升协会运作能力;另一方面,利用自己多年积攒的口碑和人脉跑企业、找商家募集资金。夏不避暑,冬不畏寒。逢年过节,他主动登门拜访回乡的贤达能人“推销”自己的兴教助学事业。他起草了《致高桥各位领导的一封信》,引起了镇党委政府对协会工作的高度关注。他还利用本地媒体“温暖高桥”和自媒体“高桥大好佬”宣传平台以及“微信群”“朋友圈”,及时发布协会开展兴教助学公益活动的实况,让更多的人了解兴教助学工作,支持兴教助学工作,从而参与到兴教助学工作中来。
受疫情影响,他挖掘和培植“新资源”,推出以“兴教助学筑梦未来”为主题的线上公益募捐活动,得到了当地群众广泛响应和支持,参与募捐人数超过500人,募集善款3.5万余元。目前,高桥分会助学基金已经突破百万元大关,账面资金达到了118万元,370余名贫困家庭学子得到资助。
在解决资金问题后,为了确保全镇贫困家庭学生都能得到帮助,严业明又率领团队成员去各校、村(社区)进行摸排,为低保家庭、单亲家庭、突发变故家庭的学生建立了帮扶档案,争取做到一个不少、一个不落。对所有申请资助的学生均上门核实情况,全面掌握求助学生的家庭基本信息、经济状况、致贫原因以及学生在校品行和学业情况。
当记者询问为何这样热衷兴教助学事业时,严业明笑着答道:“功莫大于兴教,德莫高于育人。”他说,乡村发展离不开知识和人才,崇学重教就是为家乡未来发展积蓄人才力量。在助学过程中,严业明更注重“育人”。在每年接受助学申请时,他都要对受助学生进行理想、信念以及“自立、自强、自信、自律”方面的教育;在发放助学资金时,针对不同的个体情况开展思想品德教育。随着党史学习教育的开展,严业明对全体受助学生提出了具体要求,不仅要人人参与学习,还要完成学习读后感,撰写“老区学子心向党”的征文。在严业明看来,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可以让受助学生将自己的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早日成人成才。
除了通过协会力量开展兴教助学外,严业明还以个人名义参加了格桑花西部助学,结对帮助了3名西部困难家庭学生重圆“求学梦”。其中一名玉树籍学生,他从初一一直资助到高三,长达6年。
严业明倾心尽力兴教助学25年,为很多贫困家庭的孩子带去了希望,也给自己“退而不休”身体带来不少伤病。在他略显破旧的办公桌上,总是堆着大大小小的药瓶。他笑着对记者说:“以暮年之躯,能够托起朝阳之事,谁说不是人生快事!”本报记者 崔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