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全市粮食播种面积203万亩以上、油料种植面积25万亩,建设完成2.9万亩绿色蔬菜保供基地……3月9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会上发布了《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一项项既紧贴宏观政策又着眼镇江实际的全市“三农”重点工作任务以数字化形式呈现,为镇江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强市,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在前、作示范,勾勒出清晰跑道。
此次《意见》中,对“国之大者”的关注十分凸显,全力保障粮食安全、筑牢农业根基更是列在首位。确保全市粮食播种面积203万亩以上、油料种植面积25万亩,其中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8000亩,粮食总产96万吨以上,这些是保障粮食安全的“硬指标”,而新建高标准农田3.8万亩,建设26个粮食作物、5个油料作物省级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可为这一指标的实现保驾护航。在关注“饭碗”的同时,市民的“菜篮子”也同样被《意见》照顾到,完成2.9万亩绿色蔬菜保供基地,蔬菜、食用菌播种面积稳定在41万亩以上,引导创建部省级标准化生态健康养殖,能繁母猪稳定在2.5万头左右,稳定水产养殖面积和产量等,足以确保市民吃得饱更吃得好。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意见》提出,在推动乡村产业优化升级方面,要编制完成全市农业全产业链发展规划,做好“土特产”文章;深入实施农业龙头企业“金凤行动”,孵化农业龙头企业10家;全年开工建设项目超60个、投资额超60亿元。在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方面,建立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站点100个,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68%,孵化“名特优”农产品品牌20个;新遴选10个以上村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建立省级绿色防控示范区15个、省级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4个,持续开展长江非法捕捞和垂钓执法专项行动。在繁荣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方面,加大乡镇快递物流15分钟生活圈站点建设,新建或升级改造乡镇商贸中心、农贸市场7个,县级物流配送中心3个、县乡级寄递公共配送中心5个、村级便利店5个,新建5个产地冷藏保鲜设施,改造提升基层供销合作社5个。在提升农业科技和装备水平方面,立项实施市级农业科技计划项目25项,市级“1+1+N”新型农技推广项目5项,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以上,特色农业机械化率达70%以上,积极构建“互联网+农村综合服务网络”。
富民强村工作是乡村振兴的“重头戏”。《意见》提出,要深入推进富民强村帮促行动,以“书记领航”项目为引领,持续深化“六个一”帮促机制;深入实施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全年新建标准化“家门口”就业服务站10个,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5000人,全年扶持农民创业2000人。在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方面,持续深化土地承包“三权”分置改革,稳慎推进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今年的乡村打造“热点”。《意见》提出,要加强乡村规划建设,全年完成“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29个。在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方面,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38%,新建农村生态河道150公里,生态河道覆盖率达到50%;新建省级绿美村庄24个,争创7个“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10个“镇江市特色田园乡村”。在加快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方面,新改建农村公路70公里,改造危桥12座;更新改造农村供水管网50公里以上;全年打造1000个叠加农产品销售、基地待收投、金融服务、会员服务的优质“邮乐购”综合便民服务站;改造低压线路609公里,行政村5G覆盖率达到75%。在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强化乡镇综合管理服务能力,持续深入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新建或改建乡镇卫生院1-2个,甲级村卫生室4-5个,乡镇卫生院达到推荐标准比例达40%以上,持续推进“15分钟医保服务圈”建设,建成30个示范性村级互助养老睦邻点。
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保障。《意见》提出,要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扎实推进“党旗‘镇’红、一线建功”工程,深化村书记专业化管理。在探索乡村善治有效途径方面,深入推广“清单制”“积分制”“红黑榜”等乡村治理典型方式,扎实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建设。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道德讲堂等载体建设质效,加大文明村镇创建力度,深入开展文化进乡村活动,创新开展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覆盖率达到50%。
推动发展更要注重保障。《意见》提出,要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深化“金穗行动”,推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在强化农业农村用地保障方面,全年完成8400亩各类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任务。在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方面,要深入实施乡村人才“引凤行动”,持续推进“定制村干”、乡村定向师范生、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等,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健全乡土人才职称评价制度,全年培育高素质农民5000人以上。本报记者 周迎 本报通讯员 刘常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