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排排温室大棚连绵延伸,接通广阔的城乡市场,激活农村经济一池春水;一座座扶贫车间内忙碌有序,农村闲散劳动力变成工人,有了稳定的工资收入;一条条道路硬化、亮化,横亘在生机盎然的田野间,带着广大农民走上宽广的康庄大道……
“十三五”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推进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策部署,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总抓手,牢牢把握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要求,大力推进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一幅幅整洁、文明、和谐、富庶的美丽乡村新画卷在泰州大地绚丽展开。
多措并举,脱贫迈上致富路
海陵区华港镇野营村村民陈茂江和工友每天到附近的冒学全家庭农场上班。他的活儿不重,就是扫扫地、除除草。陈茂江曾经是村里的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有了这份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他早就甩掉了贫困的帽子。陈茂江的工作是村里专门为贫困户提供的公益性岗位。在村“两委”帮助下,该村9户12名贫困人员已通过各种渠道摆脱贫困,不少人走上了致富路。
因种植结构单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2016年,野营村被认定为经济薄弱村。穷则思变,近年来,该村在上级政府帮扶指导下,摒弃传统经营模式,通过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实施土地收储增收项目、引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多个举措,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村民收入增加,村集体经济也得到发展,2018年底该村就实现可支配收入60多万元,迈进富裕村行列。
野营村由穷到富的转变是我市坚持多措并举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持续加大对经济薄弱村的政策倾斜力度,为经济薄弱村脱贫增收提供人才、资金、技术、项目、信息等全要素支持,同时,鼓励和引导经济薄弱村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加大标准厂房建设、高效农业发展、闲置资产盘活、三产和农业综合服务业培育等项目开发力度,因地制宜推动产业发展,并深入推进村企合作和项目突破,大力培育“互联网+”、乡村旅游、“飞地经济”等新型业态,着力打造乡村特色优势产业。
奋力作为结出累累硕果。从2016年至2020年动态调整结束,我市建档立卡户6.14万户10.49万人和606个经济薄弱村全部脱贫摘帽,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建档立卡对象人均年收入达到13293元,比2016年增长134.8%;经济薄弱村经营性收入平均达到49万元,比2016年增长138.4%。结合省、市脱贫标准,我市低收入农户和经济薄弱村收入提前一年达标,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
科技加持,助推农业现代化
青蛙在田间跳跃、鸭子在秧行穿行、小龙虾在水中嬉戏……近日,在兴化市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里,一方方鲜活生动的种养试验田吸引不少家庭农场主前来学习取经。
2020年,兴化市获批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绿色种养是示范园试验推广的项目之一。近百亩的生态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展示着稻鸭、稻虾、稻蟹等6种“水稻+”种养模式。此外,还有600亩的农牧循环示范基地,该基地也是示范园打造的“智慧农业”应用展示平台,田间建有感知设备,能对作物植株、土壤、病虫害情自动检测,根据检测获得参数,自动配肥、灌溉、用药。同时,为该市大面积苗情动态、产量和品质提供遥感监测数据,并适时提出关键生育时段的田间管理技术处方。
作为首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科技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中的引领支撑作用,积极推广稻麦高产高效、水稻机插栽培、测土配方施肥、农药化肥减量增效等技术,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全程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0%,建设了一批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片、绿色防控示范区、药肥减量增效示范区。同时,推动农业园区提档升级,建成现代农业园区管理平台,78家农业产业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参与星级园区示范创建,今年首批40家被认定三星、四星和五星级示范园区,其中泰兴市农业产业园区阶段性建设成果获得农业农村部绩效评估第一名。
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提升了农业稳产保供水平,我市连续9年稻麦周年亩产超吨粮,粮食综合亩产多年位居全省第一;“菜篮子”产品生产稳定,蔬菜年产量340万吨左右,兴化市成为“中国河蟹养殖第一县”;绿优农产品比重全省领先,全市优良食味水稻面积及种植业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均居全省首位。
特色引领,田园乡村美如画
田野、小河、水车、樱花、民宿……有着100多个家庭农场的姜堰区三水街道小杨村,抓住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契机,结合多年的“田里刨金”经验,探索出了“农民住房+美丽村落+家庭农场”的农业发展新模式。该村大力推进农旅融合发展,集农家乐、种植、农事体验、观光休闲于一体,致力让土地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梦工厂”。村中的民宿灰墙黛瓦、枕水人家,原汁原味的农舍呈现出浓郁的水乡风韵,长达420米的樱花大道蜿蜒曲折,绵延在玉带一样的河道边。樱花盛开时节,来自江浙沪等周边地区的游客在“小杨人家”住上几天,吃农家饭、品农家菜、赏农家景、干农家活,享受乡村独有的风景,怡情养性,康养身心。
在我市,像小杨村一样的美丽村庄为数众多。作为全省建设特色田园乡村的“首提地”,自2017年全省启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以来,我市坚持高位推动、系统谋划,紧扣机制、规划、项目等关键环节,按照打造乡村振兴“试验田”的要求,先后实施了14个省级试点、5个市级试点和61个面上创建村庄,形成梯次推进、联动塑造的建设格局。目前,我市共有31个村获得省级命名,因创建工作特色鲜明、成效显著,被省政府表彰为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区。
因村制宜,抓产业发展。我市根据各村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因村而异、因势利导,引导小杨、徐周等村以农为本,发展有机农业、高效农业、特种养殖业;祁巷、东罗、刘泽等村集聚人气,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海陵区城西街道麒麟社区以“吉乡麒麟湾、都市后花园”为主题,引入乡贤能人,先后建成香草湾、麒麟湾乐园等文旅项目,成为泰州近郊“网红地”。
各地还挖掘利用泰式民居、红色文化、乡风民俗等特色文化,重现青砖黛瓦的建筑风貌,弘扬会船、庙会、渔事等乡村文化。施家桥、管阮讲好水浒、板桥故事,传承历史文脉;印达、银杏等村组建农民艺术团,丰富文化生活。高港区数次赴京邀请崔愷院士担纲主持设计,累计投入2000余万元,修复历史建筑组群蔡氏庄园,保护近现代乡村工业发展遗迹。
打造特色产业、弘扬乡土文化的同时,各地农村努力补齐环境短板,推进生态优化。“污水治理”全覆盖,“厕所革命”再提升,“垃圾分类”进农村,“河道治理”品质化,乡村正变得越来越美丽,农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