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近年来,泰州通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城市“颜值”与“气质”双提升,也让生活在这座幸福城市里的人民有了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创建文明城市
城市更美更宜居
全国文明城市是综合反映城市文明水平的最高荣誉,是含金量最高、创建难度最大、最具价值的城市品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文明城市创建是精神文明创建的龙头工程,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化进程顺利推进的重要途径。
2014年至2020年,泰州已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围绕“誓夺‘四连冠’、勇创‘典范城’”总体目标,我市正持续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力争全市创成全域全国文明城市群和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去年,我市全面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攻坚提升九大行动,重点围绕各类市场、老旧小区、背街小巷、空中缆线、镇村创建等创建薄弱环节,开展专项整治,有力助推文明城市创建。
市民欣喜地发现,文明创建让城市越来越美了。“空中飞线”整治后,城区主干道十字街头,头顶上各种杂乱无章的飞线不见了,天际线清晰又明朗;市区主干道两旁,曾经锈迹斑斑的各类箱体,悄悄披上“彩装”,原本外观单一的配电箱箱体上印上了创意彩绘,成为有创意的靓丽风景;市区税东街、引凤路、春晖路等马路沿街环境微整治,通过立面改造、店招出新,亮出城市天际线,提升了视觉效果和城市颜值,受到沿街商家和市民朋友的普遍认可……
文明城市创建也让城市更宜居,百姓生活越来越舒心。市区锦绣华庭小区是去年改造的老旧小区,楼房外立面粉刷出新,绿化提档升级,配套亮化让夜空温馨明亮,停车位也增加不少,小区还建起了百姓议事亭……通过文明小区攻坚提升行动,一批历经岁月沧桑的老旧小区,迎来蝶变新生,居民住得安心、舒心。
升级改造后,海陵区的洧水农贸市场这个老市场有了新活力。对商品区域进行统一规划,蔬果、生食、熟食分类摆摊,陈列有序。每天专人保洁,市场内空气清新,地面干净。市场外增设停车位,缓解了周边停车压力。与洧水农贸市场一样,如今市区各个农贸市场都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干净整洁、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成为市民每日幸福感的来源。
此外,小区环境“三清三整两提升”专项行动三清理、专项整治城区小广告、环境整治百日攻坚行动……一次次整治,一次次清理,大街小巷更精致了,卫生死角不见了,私拉电线有人管了,楼道内杂物乱堆放、小广告乱张贴、墙面乱涂乱画等现象越来越少。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打造精神文明高地
去年11月,中央文明办发布2022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靖江市新桥镇村级组织综合党委党建辅导员陶泰成,18年带领村民走出强村富民路,当选“中国好人”。这是我市积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身边典型的一个缩影。创建育民,在泰州,通过典型引领,照亮了城市的崇德向善之光。
近年来,泰州全市有5人(组)先后获评国家级道德模范及提名奖,33人(组)获评省级道德模范,86人(组)当选“中国好人”,170人获评市级感动泰州人物及提名奖,5000多人上榜各级美德善行榜,形成了先进典型泰州群像。
在泰州,学习、崇尚、争当好人的氛围日渐形成。“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常态化开展,村居、镇街、市区三级美德善行榜定期发布,每两年组织开展“感动泰州”年度人物的评选表彰,全市实现美德善行榜区域全覆盖,建成美德善行园、美德善行馆、街巷和广场等80多个,“身边好人”、道德典型的故事编成了小品、故事、歌曲,走进千家万户。
除了典型引领,还要让文明行为成为自觉,成为习惯。近年来,我市通过规范引领,有效推动市民文明习惯养成。2020年,我市精神文明建设史上首部地方性法规《泰州市文明行为条例》正式施行。《条例》结合泰州市实际,从健康生活、公共秩序、环境卫生、交通出行、社区文明等方面进行规范约束,重点治理广大群众反映强烈、突出的不文明行为;以立法形式鼓励公民参与见义勇为、无偿献血、慈善公益、志愿服务等活动,积极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推进文明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加大对不文明行为的处罚力度,创设了关于治理乱发广告、高空抛物、广场舞扰民、不文明饲养宠物等方面的罚则,督促公民自觉践行文明行为。
深入开展“泰有礼”全民主题实践活动,常态化开展“泰有礼”集中劝导示范日活动,举办示范性“八礼四仪”养成教育,推进文明礼仪养成进机关企事业单位、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进公共场所,在泰州,讲文明守秩序、有序排队成为常态。
同时,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向农村延伸,从社会、村居、家庭三方面,推动“争做新时代‘三好’新农民”20条行为规范践行,建立健全“四会”组织,指导村居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在农民群众中倡导文明新风、摒弃陈规陋习。
如今,在泰州,礼让斑马线、餐桌“光盘”、一米线排队、绿色出行、垃圾分类等文明风尚,已日渐成为市民的自觉行为,文明的“磁场”悄然改变着市民的精气神。
本报记者 王亦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