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524105814.jpg
微信图片_20240524105814.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宿迁 > 正文
文化宿迁的印记·村落|罗土塘:挥之不去是乡情
2021-08-13 15:31:00  来源:宿迁网  

宿迁网讯(记者徐其崇)“这里以前是个村落,那个塘子虽然不存在了,但是它给人们的记忆永远也不会消失。”在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古楚街道,有一个社区名叫罗土塘。今年67岁的当地居民罗建华老人说,这里原来是一个村,当年一个塘子养育了罗土塘一代又一代人,随着城市的发展,偌大的罗土塘被填平了,当地农民也早都变成了市民。罗土塘,作为新时代社区的名称沿用至今,原来这里很有故事。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这里一度更名为王圩村,后来民政部门对地名进行了确认,最后还将这里定名为罗土塘,地图上都能查到。”社区干部施治国说,在罗土塘没改为社区之前,这里归属于当时的三棵树乡,区划调整后划归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所谓的罗土塘,在当地老一辈的眼里,其实只是一个很不起眼的“水牛塘”,面积很小。据说在清朝末年,这个“水牛塘”的面积仅够两头水牛洗澡的。后来有人在塘子里挖到“宝贝”,“水牛塘”便有了如今的名字。

“传说在清朝末年,这里一个罗姓人家请人挖塘土垫宅子,一个领头的妇女在塘中挖到两枚古币,就偷偷地藏了起来。后来,这名妇女没事就来塘子里挖,久而久之,其他人知道了秘密,也都纷纷来挖。”罗建华老人说,因为这里姓罗的人家多,这个塘子就被称之为罗土塘。在老一代人的口中,他了解到,当地人在这个塘子里不仅挖到过古币,还挖到过牲畜和人的骸骨,甚至挖到过很多老式的生产工具,诸如碓窝、石磙等。

在《罗土塘大事记》里,有很多关于罗土塘乡情的记载:1949年,罗士业、高为尊、丁力武等4位村民参加解放战争英勇牺牲,被评为烈士;1950年成立树人乡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1年,村民罗士斌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作战;1952年,村民张维金、罗用俭、郭荣章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作战;1953年,罗土塘划归三棵树公社,更名为民主大队;1954年,罗土塘更名为三棵树王圩大队……1972年9月,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兼民兵营长鲍德金为救落水儿童罗前坡不幸牺牲,被追认为烈士;1978年,村里购置首台50农用拖拉机……

当地老人不会忘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老百姓生活不富裕,一年有大半年缺粮。“我家共有6口人,父亲和我哥哥、姐姐是劳动力,加上我每年参加生产队劳动,我家挣工分比较多,是个结余户。”罗建华老人说,记得“大集体”年代农民靠挣工分吃饭,10分为一个工,年底结算时,他所在的生产队工分最值钱,每个工分划到一毛二分钱。而周边的沈庄、毕庄,每个工分仅划到4分钱。也就是说,一个壮劳力拼命干一天,最多能挣一个工。“那时候食盐一毛四一斤,一个壮劳力干一个星期,只能挣到一斤盐的钱。”罗建华老人说,在当时的三棵树乡,他们生产队的粮食产量全乡排名第一。因为罗土塘里的烂泥能肥田,周边几个生产队年年冬天都组织大家来挖,往两公里开外的田地里抬,或者用独轮车推,大家都把罗土塘里的烂泥当成了“宝贝”。

“当年我和大家一起,用大筐将塘底的烂泥往岸上抬,然后再抬到田地里,为的就是多收粮食,自己多挣工分,填饱肚子。”罗建华老人说,罗土塘人用自己的肩膀,将一个“水牛塘”挖成了一个巨大的罗土塘,尽管当年有人为它累弯了腰,但是在火热的劳动中,也演绎着很多温馨的故事。

“家住沈庄的沈庆荣早已年过古稀,当年他来抬塘土很卖力。住在土塘生产队的罗翠玲尽管是个女的,和姐妹们抬大筐也是不让须眉。每年都有几个月挖塘土、抬塘土,这两个人在艰苦劳动中产生了爱情,最后结为了夫妇,恩爱一辈子。”罗建华老人说,罗翠玲当年和沈庆荣因罗土塘成就的姻缘,是当地人所共知的。而像这两个人一样在罗土塘干重活中产生爱情的故事,并非一例。罗土塘,曾是当年不少年轻男女的“红娘”。

“当年抬塘土,肩膀磨破了也不停歇,那就是罗土塘人的精神。”据说,当年罗土塘有文艺宣传队表演的节目,是宣传大家决战罗土塘的场景,有段说唱台词,老人们至今还记忆犹新:“过了堤,转向北,彩旗招展多样色。大队书记带头干,年轻小伙跑得欢。车轮滚滚快如飞,铁锹挥舞闪银辉……”

站在南京路与振兴大道交叉路口处,罗建华老人深情地说,这里就是当年的罗土塘村落,过去的人们战天斗地,向罗土塘要效益。今天,已经看不到往昔的劳动场面了,如今企业、小区林立,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环境宜人。曾经的农民有的当老板,有的当工人,开小车,住楼房。每每来到这里,大家都会对往昔的罗土塘深情地回忆……

责编:秦春凤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