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小区焕然一新、背街小巷干净整洁,城市品质日渐提升;礼让斑马线、拒绝车窗抛物,共享美好生活……城市“面子”日日新,惠民“里子”实打实,这就是宿迁,文明是这座城市的幸福底色、内在气质。
市第五次党代会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紧围绕人民满意目标,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持之以恒推进文明城市建设,实现从“跟跑”到“领跑”,从“追兵”到“标兵”的跨越,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宿迁特色的文明城市建设之路。
“同心向党 真爱一生”2021·宿迁市集体婚礼伴随着掌声与欢呼声在新时代“宿式”婚礼印象黄河景区基地举行。
2015年,市委、市政府吹响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号角,全市上下勠力同心、攻坚克难,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文明城市软环境与硬环境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经过不懈努力,2017年,宿迁以年度测评第一、三年总评第一的骄人成绩跨入了全国文明城市行列,赢得了响亮的城市名片。2018年,宿迁文明城市建设工作从集中攻坚阶段转入常态长效建设阶段,持续建设环境优美、秩序优良、服务优质的人民满意文明城市。2019年,宿迁开展文明20条、文明交通、信用建设、社区便民、城市精品管理、志愿宿迁、乡风文明、“文明细胞”八大文明宿迁示范工程建设,通过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文明宿迁示范项目,推动了文明城市建设由成果巩固转向内涵提升。
开展“礼让斑马线点赞活动”以来,全市逐渐形成行人为让行车主竖大拇指的新风。市相关单位通过引导点赞宣传,使“礼让点赞活动”家喻户晓,从而“车让车、车让人、人点赞”的文明礼让交通礼仪渐进养成。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文明交通建设作为政府工程、民生工程,大力推进道路交通秩序综合整治,打造文明交通规矩,我市文明交通指数连续多年保持全省第一。
文明城市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近年来,宿迁始终把文明城市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系统构建高效运行的组织体系,形成了全市“一盘棋”的协调联动格局。
2017年,宿迁以年度测评全国第一、三年测评总分全国第一的优异成绩,创成全国文明城市;2020年,在与前五届所有已创成的全国文明城市“同台竞技”中,以全国第二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并被中央文明委在全国通报表扬。
宿迁文明城市建设过程就是公民参与、感悟、提高、享受文明的过程。我市致力于建设“好人之城”“志愿之城”“慈善之城”,逐步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
宿迁市文明办正式发布《宿迁文明20条》,提出“乘坐扶手电梯靠右站”“吃饭不吧唧嘴”“不过分劝酒”“垃圾分类不乱扔”等20条文明准则,倡导宿迁人共同遵行,共建全国文明城市。
建设文明城市,让宿迁人对文明的理解不断升华,与文明同行的步履愈显铿锵。现在,《宿迁文明20条》《人情新风“宿9条”》已深入人心,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近日,宿迁又发布了《文明宿迁“诚10条”》,这是我市进一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有力抓手,也是我市立足本地实际,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深化诚信制度化建设的又一生动实践。
《宿迁文明20条》2.0版正式发布
今年9月1日,我市召开全国文明诚信高地建设动员暨文明城市表彰大会,大会提出要在文明建设上强引领,在诚信塑造上树标杆,高水平建设全国文明诚信高地,积极担当全省构筑思想文化引领高地的先行者。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市开始向全国文明典范城市迈进。
宿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在辖区餐饮企业开展“‘光盘行动’拒绝餐饮浪费”宣传活动,号召消费者用实际行动加入到“光盘行动”中,杜绝“舌尖上的浪费”。
文明城市的建设,塑造了新风扑面的新宿迁,老百姓切身感受到了文明城市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更是充满了自豪感。
在宿城区项里街道亚方花园小区,志愿者在擦除垃圾箱上的灰尘。
文明城市建设大事记
2015年
宿迁市委、市政府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动员大会,正式吹响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号角。正式发布《宿迁文明20条》,倡导宿迁人共同遵行文明行为,共建全国文明城市。
2016年
全国文明城市年度测评,宿迁取得全国第一的优异成绩。
2017年
宿迁以年度测评第一、三年总评第一的骄人成绩跨入了全国文明城市行列,赢得了响亮的城市名片。
2018年
《宿迁文明20条》2.0版正式发布,对原“20条”中的9条予以保留,2条进行修改完善,同时新增加9条内容,培养市民文明意识、文明习惯。
2019年
宿城区黄河水上志愿救援队党支部书记、队长王爱东当选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实现建市以来公民道德建设领域全国重大典型零的突破。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被中组部、中宣部表彰为“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
2020年
创新出台《人情新风“宿9条”》,年度各地人情事项同比减少33.86%,《人情新风“宿9条”》获评2020年度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
2021年
我市召开全国文明诚信高地建设动员暨文明城市表彰大会,将文明城市建设推向新的高度。发布《文明宿迁“诚10条”》,引起强烈反响。(记者 张云通讯员 张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