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实事项目落地有声,人居环境不断提升,文化活动精彩纷呈……翻开宿迁经开区古楚街道2024年“民生答卷”,一个个核心关键词,刻录着街道民生实事推进过程中的奋进足迹,更展现了一幅色彩斑斓、可圈可点的宜居宜业新古楚的“幸福图景”。
今年以来,古楚街道党工委听民意、解民忧、纾民困,用心用情办好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关键小事”和“幸福要事”,不断为民生“加码”、为幸福“提速”、为生活“添温”,让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感受民生的温度、幸福的质感。
善解群众“心头结”
勾勒幸福“生活景”
11月25日,在古楚街道朱圩社区古楚名苑小区,新建的电动自行车停车棚十分引人注目。居民张先生将电动自行车推到停车棚充电,整个操作耗时不到1分钟。这解决了困扰居民多年的“心病”。
“以前电动自行车停放不规范,既影响环境,又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现在新增了充电停车棚和充电插座,车辆停放整齐,充电也方便多了,我们非常满意。”提起新车棚,张先生赞不绝口。
幸福之于人民,是生活更有保障。充电停车棚的建设,不仅方便了居民电动自行车的日常充电,也为该街道消防安全加了一把“安心锁”。今年以来,古楚街道以“安全生产提质年”为抓手,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围绕10类重点场所、6大专项行动全面部署、统筹安排、一体推进。其中,该街道在充分了解居民停车充电需求基础之上,科学规划、统筹推进充电停车棚、简易充电插座建设,住宅小区96部电梯全部安装阻车器,新建165处充电停车棚,增设了260个便民充电插座、417个消防“红灯笼”。这些充电设施的建成投用,不仅从根本上保障了居民的充电需求,还有效解决了小区单元门口、架空层、地下车库违规停放电动自行车和“飞线充电”等安全隐患问题。
从解决“一件事”到办好“一类事”,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集中力量办好民生实事,回应居民美好生活向往,如今已成为古楚街道上下的共识共为。
善办群众“心上事”
串起幸福“共治景”
晨光熹微,人们开始了一天的生活。
古楚农贸市场里,赶早市的人们来往穿梭,商户的吆喝声、交谈声与各类熟食飘出的香气交织一起,满满的烟火气息扑面而来;在朱圩社区早餐店里,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汤打开了人们的味蕾;古楚公园里,孩子们嬉戏玩耍,年轻人散步健身,老人跳舞聊天,“老少”皆有所乐,“动静”各有空间……这是属于古楚街道的“小确幸”,透过他,人们感悟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情怀。
幸福之于人民,是生活更有质感。今年以来,古楚街道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提高人、产、城匹配度。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该街道以2024年度重点工程、为民办实事项目为引领,加速推进了一系列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古楚名苑内街、西湖西路二手车市场、金桂花园服装百货市场以及禾润昌停车场等项目的相继落成,不仅完善了街道的商业配套,也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的日常购物和出行。金桂花园、古楚名苑等老旧小区的提升改造工程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通过改善居住环境,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此外,古楚街道还将全力打造朱圩大集这一特色商业街区,有序推进徐圩、赵庄、枣园等片区的更新步伐,通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为居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在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方面,古楚街道以“城市管理提质年”行动为抓手,全面启动市容市貌美化、环境卫生净化、空间治理公共化、停车秩序规范化、居民小区宜居化、油烟管控清洁化“六大”专项行动,并常态化组织社区干部、网格员入户动员,引导群众自觉参与到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中来,积极营造形象更加优美、空气更加清新、景色更加绚丽的人居环境。
如今的古楚街道,处处洋溢着幸福的气息。“现在的日子越来越好了”“如今的生活有滋有味”“身边每天都在变化,越变越好”……采访中,群众朴素而真挚的话语,不仅是对古楚街道民生改善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与憧憬。
善做群众“心上人”
共创幸福“民生景”
近日,在古楚街道王梨园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0余个萌娃坐在家长的怀抱里,跟着志愿者共读绘本《猴子捞月》的故事。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容和家长们温暖的陪伴,构成了一幅温馨的画面。
幸福之于人民,是生活更有品位。今年以来,古楚街道以“群众觉得”为出发点、以“群众所指”为攻坚点、以“群众满意”为落脚点,聚焦“一老一小”等特殊群体实际需求,积极培育和创新推出幼学启“萌”360、“行走的小树苗”、“庵”心享老、爱心菜篮子等系列文明实践特色品牌,常态化开展暖心帮扶、温暖秋冬等主题活动260余场,惠及群众16.2万人次。值得一提的是,该街道还成功引入了首家“瑜伽进社区”公益项目,惠及群众超过2500人次,成人瑜伽队更是荣获“江苏省优秀民间健身团队”称号;前庵舞龙队也斩获了市金鼎文化艺术季“优秀文艺团队”荣誉称号。
一件件好事办好了、实事办实了、难事办妥了,让老百姓身边的“小确幸”越来越多,幸福感“原地升级”。锚定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古楚街道将继续紧抓为民造福这一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时刻坚持“面子”“里子”并重,“颜值”“内涵”齐抓,以解决“一件事”推动解决“一类事”,统筹推动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公共服务进一步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提质增效,真正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切实把“民生愿景”变成“幸福实景”。(记者 王晖通讯员 顾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