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要闻 > 正文
民富村美好风景 南通用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变乡村模样
2020-06-05 09:21:00  来源:新华日报  

3个农业村和2个渔村合并的“散装村”握指成拳,憋着一股劲争当“江苏沿海第一村”;2016年被认定为“经济薄弱村”的纯农业村“花式逆袭”,“美丽经济”渐入佳境……近日,在“聚力强富美高 决胜全面小康”采访活动中,南通多个村庄的“小康故事”让记者深感振奋。回望其发展足迹,大多在一个点交汇——高标准农田建设。

人多地少、田块零散、沟塘棚舍多、村庄环境差,曾是南通农村面临的突出问题。2016年起,该市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列为“一号工程”,4年来累计投资50多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198.7万亩,新增耕地占补平衡面积2.3万亩,增加可耕作耕地面积4.2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亩均增产粮食50公斤以上。“土地魔方”转动,将一家一户的零碎地连成片,撬动农业生产方式深刻变革,绘出稻菽千重浪、别墅排成行的乡村小康好风景。

化零为整

“补丁田”变成“聚宝盆”

4月26日,通州区金沙街道金北村宽阔的村道两旁,风过处掀起阵阵麦浪。4架无人机低空盘旋,一个小伙子手持遥控设备站在田边。“这些机器是农药机,1000多亩小麦田,人工打药水10个人得干10天,4架机器上天,三四个小时就能喷完。”小伙子叫瞿炎,是从金北村走出去的大学生,曾是一名有房有车的城市白领。

人才回流,缘于村里的变化。“金北村是个农业村,1.3万名村民仅有不到1万亩耕地,10多年前,家家户户种着零碎的‘补丁田’,能吃饱,但要过上更好的生活,不容易。”村党总支书记张慎建说,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零散农田被整合成片,村里顺势建起60多公里农路,大型农机可以直接开到田头。

“规模经营,农业大有奔头!”发现机遇的瞿炎毅然回到家乡,和几个村民出资600万元建立田梦合作社,寓意“在农田实现中国梦”。他们集合全村9个家庭农场,统一技术、统一种植、统一销售,打造“缘粳粒”“思寿源”等大米品牌,目前已叩开上海、南京等地市场大门。土地盘活了,除了土地流转费外,村民还可以再挣一份工资收入。现在,金北村人均收入达22800元,几乎家家户户住进楼房、开上汽车。

相似的故事也发生在如东县洋口镇洋口村。4年前,洋口村由3个农业村、2个渔村合并而成,全村1.6万人,村营收入加起来不过100万元,是个名副其实的“散装村”。

“一家一户小打小闹成不了气候。”新成立的洋口村党委决定,握指成拳,集约发展。几年间,全村1.3万多亩土地全部流转,村集体依托土地发包、滩涂出租和仓库及码头、鱼池、门面房出租等,每年经营收入达700多万元,村有资金增至8000多万元。全村四成劳动力进工厂挣工资,加上土地流转费,人均年收入从2013年的1万多元增长到近3万元。现在,洋口村又定下新目标:争当“江苏沿海第一村”。

各显神通

庄稼地开出“富民花”

客商络绎不绝,挂着各地牌照的货车停满路边……走进位于如皋市磨头镇新港村的华夏花卉市场,眼前一片热闹景象。

这场景,在10年前还不可想象。新港村曾是典型的传统农业村,村庄由4条河道环绕,交通闭塞,村民人均年收入不到2000元。“一熟稻、一熟麦,种到胡子白,祖祖辈辈都这样。”70岁的村民胡广梅感慨,“没想到,种地还能种出‘花’来。”

引领新港村走上富裕路的,正是一朵“花”。2010年,新港村党总支书记鞠久富一上任,便提出流转土地发展规模设施农业。望着村旁新204国道上的车流,村干部们有了新主张——做篇花文章。在上级党委政府帮助下,新港村引进华夏花卉、皇达蝴蝶兰、李唐花卉等多个高端现代农业项目。如今,全村6000多亩耕地中,近一半被撒下“花种子”。仅华夏花卉市场就入驻花卉经销商1000多家,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带动周边农户2800户致富。去年,新港村建档立卡户家庭人均纯收入全部超过7000元,村人均收入提升至2万多元。

土地流转后,众多村庄瞄准高效益,各显神通。海门市常乐镇中南村整合300多亩分散、露地种植的土地,建起高效连体大棚。走进大棚,只见猕猴桃树苗吐着嫩芽,镇农业技术员吴荣康正指导工人搭水泥桩,“这个大棚可一键开关遮阳网和薄膜,还能自动喷淋、滴灌,精准控制光照、温度、湿度,肯定能种出高品质猕猴桃。”

中南村还将40多亩大棚免费送给有种植能力的村民自主经营。“有大棚没大棚,收益完全不一样。”68岁的沈龙珍向村里“要”了1.5亩大棚种反季节果蔬,“我的毛豆刚卖完,卖到五六元一斤。6月1日前后,‘早春红玉’西瓜上市,卖三四元一斤没问题。靠着这些大棚,我每年能挣三四万元。”

接“二”连“三”

小康道路越走越宽

闻着一路花香,记者来到启东市合作镇五星村。穿村而过的南海公路旁,投资10亿元的3.5万平方米万颐生态园正在建设中,上百栋民宿即将封顶,由水生植物园、植物标本园等组成的千亩生态园也在同步施工。现场负责人介绍,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集民宿、旅游、酒店配套服务等于一体的度假胜地。

人均不到一亩二分地、工业一片空白的五星村,4年前还被认定为“经济薄弱村”。“转变观念,短板也能变长板。”五星村党总支书记杨永新说,村里决定放大生态优势,发展200多亩葡萄园,流转近千亩土地引进五欣花木园、田园综合体等花木果蔬种植项目,“没想到,好生态引来万颐生态园这个旅游大项目,以后五星村也能靠‘颜值’吃饭了。”

第一产业接连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南通农村的小康道路越走越宽。

随着海安城区不断扩大,位于海安开发区的泰宁村土地被大面积征用,成了城中村。“村民们拿到大笔征地补偿款,但坐吃山空不是办法。”泰宁村“两委”发动村民拿出征地补偿款和劳力安置费,兴办泰宁工业园,全村集资建起4万平方米营业用房、4万平方米标准厂房,不但可以收到可观的租金,村里八成失地农民还在家门口捧上“新饭碗”。

做大“蛋糕”,也要分好“蛋糕”。泰宁村在海安率先成立股份合作社,将村组级经营性资产量化配股给村民,让大伙儿享受稳定的资产分红。去年,该村各项产业总产值达30亿元,集体经济收入水涨船高,给入股村民的分红达7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突破4.5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海安第一村”。

本报记者 徐 超 贲 腾 俞圣彤 严 磊

责编:秦春凤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