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要闻 > 正文
“无红包医院”首倡者走了,这块牌子将一直挂下去
2020-06-05 09:25:00  来源:新华日报  

“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6月4日下午,面对着医院门口挂了25年的“无红包医院”铜牌,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医护人员举起右拳,集体宣誓。他们用这种特殊方式送别全国首家“无红包医院”首倡者——南通三院原党委书记、院长王陆军,同时向社会郑重承诺:“无红包医院”这块牌子,将一直挂下去。

首倡者走了,

“金字招牌”没丢

与癌症抗争多年后,王陆军于6月2日早晨在家中溘然长逝,享年64岁。4日上午,在南通市殡仪馆举行的追悼会上,前来送别的人络绎不绝,中华全国总工会、江苏省总工会以及社会各界送来的花圈摆满了灵堂。

“王院长不认识我,但我一定要来送送他。”年过七旬的南通市民吴鸣在家人陪同下来到灵堂,向王陆军的遗体鞠躬致敬,“我是一名癌症患者,十几年里两次在南通三院住院开刀。手术前后都想送红包,表达对医生及麻醉师、护士的感谢,但每次都被拒绝。其他科室病友也说,在三院红包是送不出去的,这十几年一直是这样。”

“不收红包”,是南通三院时任党委书记、院长王陆军在1995年定下的“铁律”:凡收受“红包”者一经查实,承担送“红包”者的全部医疗费用,扣发年终奖金,低聘技术职务,直至取消处方权。当年年底,他将一块“无红包医院”的牌子挂到医院大门口,并郑重表示:只要有一例收受“红包”的行为,任何人都可以砸掉这块牌子。

25年过去了,这块“金字招牌”依然挂在南通三院大门口。一位不久前在南通三院住院的老干部含泪告诉记者,手术前,为“求保险”,她让家人悄悄给主刀医生送红包,医生收下了,可没想到,出院时那笔钱又被退回到了她的医疗账户上。

“每年的新员工培训和医生大会上,我们都会重申‘无红包’这个承诺,这是全体三院人共同的底线!”南通三院纪委书记邵金花说,“无红包医院”创建至今,南通三院没有发生一起病人反映医务人员收受“红包”的属实举报案例。

一次次质疑,

收获一次次感动

追悼会上,特地从南京赶来为王陆军送行的新华社记者朱旭东眼眶泛红,“路再远、天再热,我都要来送他,不仅因为他是我朋友,更因为他生前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14年前,朱旭东采写了一篇反映南通三院“无红包”的报道,稿件发到总社,引起一片质疑。“我向医院要了近一年所有出院病人的联系方式,共3000多人,从中随机抽取100人进行电话回访,共打通54个电话,对方无一例外地表示没有送红包、即使送了也被医生退回。尽管如此,依然没有打消编辑的疑虑。”朱旭东回忆,总社最终派了调研记者和他一起再赴南通,前前后后采访核实了3个月,精心打磨的新闻稿《当“无红包医院”成为“另类”》在全国产生轰动效应。

当初,不少人对“无红包医院”有所质疑。“仅央视‘焦点访谈’栏目组记者就来医院暗访了3次,每次都没事先通知,结果没查到一个收受‘红包’的案例,却访出了一连串医生把无法拒绝的‘红包’悄悄用在病人身上的感人故事。”邵金花说。

“老院长挂出‘无红包医院’的牌子,是被一个‘沉甸甸’的红包深深触动了。”南通三院院长蔡卫华告诉记者,1995年夏天,一名农村病人将一个红包塞到主治医生手中后转身便跑。打开一看,在场的医生全愣住了——总共50元的“红包”,全是皱巴巴的5角、1元纸币。院领导连夜找上门去退还红包时,只见这名病人祖孙三代挤在一间小茅屋里,家里连张凳子都没有。

这一幕在医院上下引发震撼。“治病救人本就是医生的神圣职责,为啥收‘红包’反倒成了让一些医生心安理得的行医‘潜规则’?”在挂出“无红包医院”牌子的同时,王陆军还牵头制定了一系列监督制度:病人入院时,医院与病人或其亲属签订“医患道德合约”;院领导全天候接受举报;聘请100多名各界人士担任监督员;对出院病人100%进行家访或信件回访。

经过党政纠风、主管部门和各级新闻媒体数百次明察暗访考验,1996年4月,南通市纠风办等部门郑重举行命名和授牌仪式,南通三院成为全国首家由政府命名的“无红包医院”。这在全国引发学习效仿,创建“无红包医院”蔚然成风。目前仅在南通,就有“无红包医院”223家。

“一次次暗访,收获的是一次次感动。”朱旭东说,“这么多年过去了,当年的采访经历依然历历在目。每次到南通,我都会去三院门口看一眼,看到‘无红包医院’的牌子挂在那儿,心中就会多一份安慰、一份温暖。”

“老院长的遗愿,

我们会一直守护下去”

王陆军“走”得突然,没有留下遗言,但他的妻子陈亚华深知,丈夫最牵挂的还是医院。6月2日上午9时许,在将王陆军的遗体送往殡仪馆前,陈亚华坐在灵车上,陪伴丈夫最后一次进入南通三院,在他亲手挂的“无红包医院”牌子下短暂停留,随后绕行一周驶出医院。

陈亚华说,王陆军退休前,每天上下班时都要看看那块写着“无红包医院”的铜牌是否安稳地挂在医院大门口,这个不为人所觉察的习惯,保持了20多个年头。

“其实,在5年前,南通三院收过一次‘红包’。”邵金花告诉记者,当年,医院银行账户突然多出一笔没有来源的10万元汇款,院方后来查明,汇款的是一名老年病科患者的女儿。这名患者因急性病毒性肺炎被送进医院抢救,在医护人员全力救治下脱险。他的女儿被医护人员持续9天的悉心护理打动,同时看到不少贫困患者为医疗费苦恼,决定捐出10万元,帮助ICU及老年病科急需救治的患者。以这10万元为基础,南通三院建立爱心救助基金,专款专用救助患者。

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个“红包”在三院越积越大。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今年疫情期间,又有患者给基金汇入5万元。作为我省首批新冠肺炎患者定点收治医院之一、在省会城市南京以外唯一的三级甲等传染病医院,南通三院先后收治了27名确诊患者,经过精心治疗,他们全部康复出院。其中一名顾姓患者主动向爱心救助基金捐出5万元。

“‘无红包’已成为南通三院医护人员的执业自觉,以此为基础,医院又在全国率先创建‘白求恩式医院’,曾连续3年在全省百余家三级医院第三方满意度调查中名列前茅。”南通三院党委书记蒋银华说,“老院长的遗愿,我们会一直守护下去。‘无红包医院’牌子,不仅要一直挂在医院大门口,更要挂在老百姓心坎上。”

本报记者 徐 超 陈 明

责编:秦春凤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