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要闻 > 正文
微光成炬!“中国好人”叶海涛终于等到了今天……
2020-06-10 08:09:00  来源:我苏网  

我苏特稿 文/杨艺 视频/大林、陈一夫六月,成熟的麦穗在风中摇曳,小院子里的阳光温和而不刺眼,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拄着拐杖在院子中活动的叶海涛突然开始有了些许指望。

一场二十年的等待终于有了结果。医生通知,近期他可以手术了。

这,直接关系到他下半生最多的时间是:躺在床上,盯着天花板,还是能直面孩子们渴求的眼神。

一场疼痛,一次崩溃

叶海涛,2017年的“中国好人”,2019年唯一一个因为“站不起来”没能到北京参加表彰大会的“全国自强模范”。

荣誉伴随的是巨大的遗憾,这样的遗憾在叶海涛的前半生中并不少见,他已经学会了平静地接受,接受一双失去了功能的双腿带给他的“无能为力”。

1976年叶海涛在盱眙县淮河镇明祖陵村出生,从小学到初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再加上性格开朗,爱好运动,他一直是老师和同学们公认的好学生。当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是这名好学生种在心里,关于职业的梦想。

1993年,叶海涛以盱眙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当时的淮安师范学校。“一共考6门,总分640分,他考了600分。”姐姐叶海燕依然记得,当时中学的校长,非常看好弟弟,说“你师范毕业以后,如果我还是校长,哪里也不许你去,就到这里教书。”

争气的孩子是全家的骄傲。当理想的蓝图在一个18岁少年面前展开之时,一切都显得美好而充满希望:无论是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还是在篮球场上挥洒汗水和青春,这少年都是快乐、满足的。

然而,生活也总是在你满怀希望和憧憬的时候,给予致命的一击。1994年4月的一天,叶海涛突然感觉腿部剧烈的疼痛。“当时没在意”,一个月后,叶海涛去医院检查:强直性脊柱炎!由于治疗不及时,股骨头已经坏死。经过手术,虽然保住了生命,但叶海涛的双下肢关节全部僵直,瘫痪在床。退学回家成了不得不面临的选择。

“不想再给家人添麻烦”成为这个自尊的孩子唯一的执念。“我的情绪很消沉,看不到未来和方向,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想到母亲在我8个月大的时候便离世了,父亲含辛茹苦将我和两个姐姐拉扯大之后也重新组建了家庭,我不想再拖累他们。”

叶海涛告诉记者,待到大姐出嫁,家里便只有二姐叶海燕与他相依为命,也是二姐,这个他生命里最重要的女性,撑起了他的全部,包括日常生活,也包括活下去的意义。“那时,姐姐最常说起的一句话是,‘一定要坚强一点,已经这样了,必须要面对,尽量往好的方面努力’。”谈起那段岁月,叶海涛的眼眶湿润了。

一点星火,一份执着

一个人的不平凡,是在上天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之后,他还能爬起来趟过去。不过,对于叶海涛,这更像是“书本里的鸡汤”,“知之非难,行之不易”,因为他——没有双腿可以爬起来,只能用手、用脑、用毅力。

振作还是堕落,都源于自己的选择。

接受过教育的叶海涛用知识和信念做出了回答。

那时,看到村里有不少留守儿童,功课没人辅导,苦闷之中的叶海涛觉得可以利用自己接受过师范教育的背景,为孩子们做点什么。1999年夏天,他在病床前办起了免费辅导班,利用寒暑假、周末和每天晚上放学后的一段时间,义务给孩子们辅导功课。

怎么辅导?一块简易黑板,一支黑色水笔,黑板架在胸前,躺着板书、教学,病床前孩子们围成圈,或是搬着小板凳、坐在课桌前,听课、记笔记,与普通上课没什么不同。只不过,讲台变成了床,教室成为了叶海涛的房间。很快,挤在这个小房间听课的孩子多了起来。

生活圈子小,杂音少,带来的还有更长时间的专注。为了更好地胜任这份编外教师的工作,叶海涛平时不断熟悉新教材,用心备课,钻研教学思路,面对行动不便导致的种种困难,叶海涛都想尽办法一一克服。

“我备课的时候,只能躺在这里,如果用水笔的话,笔尖向上,很快就没有墨水了,所以只能用铅笔写。”由于睡在板床上长时间保持同一个姿势,豆大的汗珠经常将床面打湿,因此每年夏天,床头的一个电风扇成了“标配”。许多孩子不在本村,就通过微信沟通。“他们晚上可以通过微信,拍照片给我,我看一下,然后视频连线,教他怎么解,如果光说他不理解,那再画图给他看。”

说起这些,叶海涛平静而坚定,这已经成为了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这背后,不为人知的是,每天几百次擦黑板,六斤的黑板压在胸前要换二十次位置,左手因为长期举黑板,已经抬不起来……

不仅如此,村里个别孩子生活困难,叶海涛便将自己不多的积蓄取出一部分,给他们买学习用品,给予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让孩子们安下心来好好学习。

一个、两个、五个、十个……来上课的孩子越来越多,二十年共300多个孩子接受辅导;一个村子、两个村子、三个村子……叶海涛的名气也越来越大,来找他辅导的孩子从本村到了邻村、邻县,这些学生们毕业后去的地方也越来越远,有在苏州、无锡工作的,也有到省外的。

春夏秋冬,寒来暑往,孩子们把叶海涛家当成了另一个“幼儿园”,而仅四十岁的叶海涛却不再是一个年轻的老师。二十年的教学还让他“晋升”为“师祖”的身份:采访中,病床前有两个正在说笑的双胞胎姐妹,她们的爸爸正是叶海涛第一届的学生。

一个希望,一种力量

2017年开始,叶海涛先后被评为“淮安好人”、“中国好人”、“全国自强模范”、“淮安道德模范”。他的事迹也引起了江苏广电记者陈一夫等人的关注,2019年,陈一夫对叶海涛进行了采访。

节目播出之后,淮安当地的多名医生自发前往叶海涛家为他诊疗。几位医生在检查后认为,可以进行康复治疗或者手术治疗。得知自己的病还有希望,叶海涛喜不自胜,“这样的画面只在梦里出现过。”“如果能给我站起来的希望,那是我梦寐以求的。如果能坐起来,那我以后的生活,包括教孩子,都会方便很多。”

随即,叶海涛住进了淮安一家民营医院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叶海涛说,“医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没有收取任何费用,他心里非常感激,可是,让医院一直这样无条件地治疗下去,自己这是在浪费医疗资源。”考虑再三,叶海涛主动提出:结束治疗。

然而,记者陈一夫没有放弃,2019年底,他与江苏省人民医院骨科的专家取得了联系,经过省人民医院专家的会诊,认为叶海涛具备置换髋关节手术的条件。“最好的结果是做完手术后能让他坐起来”,骨科专家刘峰告诉记者,手术本身有一定的难度,手术中的麻醉、骨折、出血都可能有危险。手术后的康复情况也是个未知数,但他们一定会尽力。

好人帮别人,好人帮好人,叶海涛的善举,也汇聚起爱心传递的力量。节目播出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南京市女企业家协会专门开展了一次募捐活动,短短十分钟时间,就募集了30万元。可受到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手术时间一直无法确定。

转眼6月,疫情缓解,春风拂面,窗外新鲜的空气显得格外珍贵。为了防止机能衰退,叶海涛一日三餐自己起床,站起来活动一圈,靠在墙边吃饭,借助双拐在院子里挪动。

这几天,当他站在院子里的时候,一切都有些与众不同。因为医生通知他,近期可以进行手术,关于梦想与未来,有了盼头。

当记者问及叶海涛对未来的规划时,他沉默了几秒钟,说:“希望自己身体还能再坚持,社会上也能更多地关注留守儿童的问题。”“现在,就连上肢活动都有些受限,不知未来会不会连上肢也动不了。”因此叶海涛希望自己能够多给孩子们上几年课,多陪孩子们几年的学习时光。

20年如一日,这份选择不易。在病榻前,叶海涛用一支笔,一块黑板硬生生“走”出一条路,这条路走出的是自己的希望,也照亮了千万孩子的未来。正如他自己所说,“自己只能算是一缕‘微光’,但依然会竭尽所能,照亮孩子们通往知识的道路。”

师者爱心,用生命启迪才智;医者仁心,用生命守护生命,好人帮“好人”,当这份暖流在人群中传递,善与爱之光就会愈发蓬勃闪耀。就在今天,在众人的期盼中,他终于来到南京,即将进行手术。我们衷心地祝愿叶海涛手术成功,也感谢仗义疏财的女企业家,用爱心守护社会中那份珍贵的“道德光源”。

当叶海涛坐起来的那天,他不再是“微光”,星火燎原,那燎原之火,是众人托举起的爱和希望以及向善的力量。

(部分视频及文字资料来源于《零距离》、“大林评论”抖音号授权发布;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系江苏广电总台“我苏特稿”,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责编:冯晓丹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