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要闻 > 正文
“党支部+合作社”助推强镇富民
盱眙县鲍集镇探索加快群众脱贫致富新路径
2020-06-10 10:03:00  来源:淮安日报  

近年来,盱眙县鲍集镇党委、政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探索出一条“以党支部引领,专业合作社带动”加快群众脱贫致富步伐的新路子,该镇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激活力

“杨亚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158户,注册资金223万元,主要从事虾蟹养殖和销售,养殖水面17100亩,拥有一座100吨冷库。”鲍集镇邵敦村党总支书记户加永介绍。为了加快群众脱贫致富步伐,该村成立水产党支部,加强对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和领导。

该合作社社员孙开畅说,没参加合作社前,他没有一点养殖技术,也没有任何规划,参加合作社后,技术有了指导,塘口有了规划,销售有了秩序,收入大幅增加。

据了解,杨亚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组建原则为合作共建、入股分红。该合作社将养殖的大闸蟹注册了“鲍贡”牌商标,该品牌大闸蟹以个大、味美闻名,畅销南京、无锡、常州、上海等地,远销韩国、日本。

增效益

大唐果蔬合作社位于鲍集镇境内淮河岸旁,占地1054亩,拥有社员1200多人。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是该县河西片区的“菜篮子”,种有葡萄、西芹、萝卜、青椒、豇豆等果蔬,全部采用有机肥种植。由于果蔬品质好,每年吸引大批省内外客商前来采购。

今年初,受疫情影响,交通运输不便、市场需求下降,大唐果蔬合作社的蔬菜严重滞销,特别是西芹损失了5万多斤10多万元。社员丁传波说:“往年西芹价格2元/斤,今年我们降价,最低的时候0.5元/斤,但还是有很多卖不出去。”

得知大唐果蔬合作社的困境后,共产党员、鲍集镇扶贫专干刘艳龙,肖嘴社区党总支书记刘淮光等主动上门服务,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又是帮忙联系客商,又是积极拓宽销售渠道,力争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小。刘艳龙说:“我们通过当地客商以及互联网的形式联系销售,帮助合作社共渡难关。”

“党支部始终为我们着想,当我们遇到困难时自然而然就想到了党组织。”合作社负责人唐在进说。

“在‘党支部+合作社’的带动引领下,我们社区200多户贫困户摘掉了贫困帽子,走上了致富路。”刘淮光说。

促发展

地笼是一种水产品捕捞工具,加工制作程序简单易学,上世纪90年代,鲍集镇新迁村致富能人滕德富从常州引进技术并加工生产。

“一条地笼可以分开加工,有的加工钢圈,有的加工小袖,有的加工长筒,一天下来80块钱是能挣到的。”参与加工地笼的村民何云说。

引河村位于淮河沿岸,得益于洪泽湖水产养殖的便利,该村党总支抓住养殖户需要地笼捕捉龙虾、螃蟹等水产品的契机,围绕“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的思路,在该镇率先成立引河村地笼产业党支部。党组织负责寻找销售渠道、组织合作社成员及群众加工生产各式地笼、联络销售等。

截至目前,鲍集镇有地笼生产经营户31家,成立地笼专业合作社的有12家,从事地笼加工人员3000余人,他们采取分散加工、集中销售、区域分销等模式,使地笼产业越做越大。地笼加工也从新迁村发展到了引河、铁营、朱巷等村(社区),村民农忙时下田干活,农闲时从事地笼加工赚钱,实现农活和挣钱两不误。

在“党支部+合作社”的引导下,鲍集镇加工的地笼已销售到安徽、浙江、湖北等地,还远销到日本、韩国。

“目前,鲍集镇引河、新迁、铁营等村党总支都成立了地笼产业党支部,加强对地笼专业合作社的组织、领导和服务,确保全镇地笼产业继续做大做强。”鲍集镇党建办负责人说。

■融媒体记者 姜彩兰 通讯员 薛瑾

责编:秦春凤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