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524105814.jpg
微信图片_20240524105814.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要闻 > 正文
不负“粮”心:老传统,更是新风尚
2020-08-21 08:57:00  来源:新华日报  

民以食为天。一粥一饭,既是寻常小事,也与国计民生休戚相关。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三岁稚子皆能吟诵的诗句,让勤俭节约成为流淌在中华民族文化基因里的宝贵记忆。然而时至今日,物质生活日趋丰裕,许多人却失去了对饭蔬之恩的敬畏之心。节约粮食,是一项永不过时的美德,它应当深植于心、蔚然成风,成为人人自觉的生活方式。

将“光盘”进行到底

走进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的学生食堂,“光盘行动,拒绝舌尖上的浪费”的红色标语十分醒目。正值饭点,大学生小徐和她男朋友在食堂窗口前排队打饭。打饭阿姨打量小徐是个偏瘦的小女生,给她盛的米饭便比较少,相对地,男生盘子里的米饭多一些。合理搭配,两人很快“光盘”。

餐厅每层东西两侧都各有一个“收残处”。据工作人员统计,每个用餐时段,一个收残处会收大概一桶左右的食物残渣,“就总体就餐人数来说,浪费食物的现象正在好转。”

最近几日,记者走访南京几家人气较高的餐厅,发现“翻台”时服务员大多都在收拾“光盘”,盘子里的食物要不已经被顾客们大快朵颐于腹中,要不也装在了打包盒里带回家了。越来越多的人脑海中对节约粮食绷紧了弦。

“尚一汤”景枫店的值班经理告诉记者,最近顾客浪费食物现象较以前大有好转,在菜品方面,餐厅通过考量顾客的评价不断调整菜肴口味,让客人尽量能“光盘”,另外也会提醒顾客理性点餐,并主动提供打包服务,减少菜品倾倒的浪费。

节约之风,正在吹进每一个人的心中。这股新风对如今的社会来说,是如此迫切需要。早在2013年,全国就开展了“光盘行动”,可现实却是粮食浪费问题依旧惊人。据《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调研发现,中国餐饮浪费率为11.7%,大型聚会浪费则达38%,学生盒饭有1/3被扔掉。2015年,我国城市餐饮业仅餐桌食物浪费量就相当于3000万至5000万人一年的食物量。

而就在我们身边,一幕幕浪费粮食的画面,仍然还在此起彼伏上演——

中午十一点半,到了饭点时间,孙婷婷瞥了一眼刚送来的盒饭,叹了口气,“唉,又是那几样菜!实在没胃口。”

浪费,常常在无意识间发生。疫情后,孙婷婷所在公司将食堂就餐改成了送餐制。而孙婷婷却发现,大量的盒饭被原封不动地扔进了垃圾桶。“公司每天按人头送饭,但大家天天吃盒饭,早就吃腻了,有的同事中午随便扒两口,有的三五成群相约出去吃饭,于是大量盒饭被丢弃。”

实际上,大量的浪费现象,在聚会聚餐时更为突出。“餐桌上都是整只鸡、整条鱼,有的菜只动了几筷子,就统统被倒进了垃圾桶,实在太浪费了!”64岁的梅女士前不久参加亲戚家孙子的百日宴,不胜感慨。

“我们小时候,不要说剩饭剩菜了,一餐下来,都是盘光、锅光、碗光,桌子上掉几粒米,老人都会捡起来放到嘴里。”梅女士生于上世纪50年代,对食物匮乏记忆深刻。现在,每次参加宴席后看到桌上有剩菜,就会向服务员要几个打包盒,却总遭孩子们埋怨:“这么多人看着,多没面子!”

浪费,为何屡禁不止

提倡了多年的“光盘”,为何执行起来那么难?

“结婚是一辈子的大事,亲朋好友都赶来捧场,如果菜少了、不上档次,感觉像怠慢了客人。再说了,大家都是带着礼金来的,不丰盛怎么行?”一位即将为女儿办婚礼的孙女士在预定了酒店套餐后,特地又多加了几道菜,还嘱咐酒店工作人员“菜量大一点”。在她看来,杯盘尽空意味着“招待不周”。

除“面子”外,中国的餐饮文化承载着更为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请客吃饭往往被看作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方式,在拉关系、谈生意、表谢意、致歉意等种种场合,宴请者往往想方设法多点菜、点好菜,以此表达诚意和感谢。而宴席中,主宾双方忙于觥筹交错,人情交往,最后常常任由珍馐佳肴浪费在餐桌上了。

“讲排场、爱虚荣的社交心理,以及觥筹交错间加深感情的饭桌文化,无疑为浪费行为推波助澜。”江苏省餐饮行业协会执行会长于学荣如此分析个中原因。“在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婚宴、生日宴等宴席恢复比较快,但这些宴席上铺张浪费现象仍比较严重,原因皆缘于好面子、爱排场。”

如今,网络上各种各样的直播,也在渲染着暴饮暴食的狂欢——烀一只油滋滋的大猪头,一个人抱着啃起来;十包泡面一个人煮着吃;一人15分钟内吃掉36个粽子;一个瘦小的女孩一口气吃下10碗凉皮……网络上的吃播博主们风靡一时,用大快朵颐来宣示着物质富裕时代的放纵,他们夸张的“吃相”常常让人目瞪口呆。

线下毫无自律的暴饮暴食也不少见。“交了钱,一定要吃回本。” 在南京一家酒店的国际美食自助餐厅里,一对带着孩子的中年人面前,堆满了大盘的海鲜、牛排,以及只啃了几口的蛋糕,零散的沙拉水果……“您这盘不要了吧?”话音刚落,堆满残羹冷炙的盘子已被服务员收走。不甘亏本,一定要吃到“扶墙”的心态,让自助餐也成为了浪费食物的重灾区。

毕竟,饥饿的日子离开我们的视线才几十年。它在上一代中国人的生命里留下了太深的烙印。作家莫言就曾经在演讲中坦言,饥饿和孤独是他写作的两大源泉。所以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最有诚意的待客之道就是不断劝客人多吃点,而客人一句“实在吃不下去了”,就是对主人盛情的最隆重的感谢。

“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一直把吃饭当成头等大事,即便改革开放后生活好了,人们依旧重视‘吃顿好饭’,围绕着饮食,衍生出各种光怪陆离的现象和心理,而背离了吃饱肚子这个简单的初衷,这是餐桌浪费的社会文化根源。”南京大学社会学学者陆远说。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粒米、一棵菜从种子到餐桌,中间凝聚了无数人的汗水和辛勤劳动,对于每一位公民来说,做到不剩饭、不剩菜,这既是对劳动者的尊重,也是对珍惜粮食、勤俭节约的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

节俭并不是吝啬的代名词

“您好,您这一共是8位客人,已经点了9个菜了,应该差不多了,不够吃您再点。”在金陵饭店的梅苑餐厅,胸前佩戴着“点菜师”的王萍笑容可掬地提醒客人。

“点菜师”这个岗位听着有些稀奇,它和服务员最大的区别是:服务员一般顺着客人意思来,而点菜师是“主导者”,有时甚至要跟客人“对着干”。“我们会在点菜过程中,为客人介绍一些营养搭配知识,最重要的是,根据就餐顾客的实际情况来控制菜品数量,避免顾客因为过量点菜而造成浪费。”王萍说,饭店的每一样菜肴,都分为大中小三份,会根据客人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推荐,用餐结束后,点菜师及服务员都会询问客人是否需要打包,并免费提供打包盒。

事实上,全国各地餐饮业都在行动起来。截至8月18日,全国范围内的餐饮、烹饪协会纷纷发出倡议,号召全行业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很多餐厅、饭店主动提供小份菜、半份菜,并引导消费者主动打包。而部分餐厅新推出的“n-1”的点餐模式,更是引发了广泛关注。

南京大学社会学学者陆远认为,抵制浪费并不是一句标语和口号,需要从道德理念上去引导大家,在全社会树立一种“节俭为荣、浪费为耻”的价值观,并让这种道德观念深入人心,成为一种人们自觉选择的生活方式,“遏制餐桌浪费是建立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一环,我们应当让全社会认识到,节俭并不是吝啬的代名词,它应当成为整个时代的潮流和风尚。”

对于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媒体人章琴来说,“节俭”是她从小到大一直奉行的价值观。“我是从农村里走出来的孩子,小时候,物资匮乏,家里条件不好,省吃俭用是必须的。”而如今,章琴已实现财务自由,却依然保持着非常简朴的生活习惯,别人很不能理解她。她却认为,“勤俭不只是为了省钱,更是为了节约有限的资源,保护我们的生活环境。”在她的观念里,浪不浪费不仅是个人的行为,更关乎着整个社会是否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对人类的贡献有大有小,但人人都该少浪费一点食物,少制造一些垃圾,为我们脚下的地球多‘减负’。”

俭与奢,说到底还是价值的判断与取舍。“当全社会认可了这种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消费理念,就没有人再觉得节约是一件丢面子的事情。”在省级机关工作的孙女士曾在一次活动中与香港一位著名企业家吃过一次饭,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细节让她至今难忘,“那次那位企业家设宴,菜点得并不多,吃完饭,桌上的冷盘碟里还剩下了一点小鱼干,当大家起身离开时,那位企业家默默地将那几条小鱼干打了包。”孙女士说,这位企业家在捐资助学上十分慷慨,但个人生活却如此朴实且节俭,这个举动令在场所有人都深深震撼,并心生敬意。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节俭并不是吝啬,你浪费东西,就是浪费别人的劳动,浪费自然的赐予。敬惜每一顿平凡的饭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一种自律的生命态度,也关乎每个人的修养和整个社会的文明风尚。

本报记者 王 慧 顾星欣

本报实习生 吴博佳 何君成

责编:唐凯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