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学堂”,让理论学习与线下实践相结合;家门口的文化广场,上演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公益文艺汇演;“红马甲”志愿者团队进村入户,点单派单式志愿服务温暖人心;村头巷尾,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让人们随时可以汲取知识、学习技能、陶冶心灵……两年来,13000余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在江苏大地焕发勃勃生机,在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方面不断拓展广度和深度,凝聚起动员激励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的强大力量。
理论创新,宣讲送到田间地头
快板、歌舞、诗朗诵轮番上演,党的创新理论、身边的好人故事在欢笑声中深入人心,忙碌在田间地头的“百姓名嘴”让理论宣讲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最受人们喜爱的活动之一。两年来,江苏各地涌现出“百姓名嘴”理论宣讲、“一号文件进田头”、“政策法规进万家”等一批理论宣讲志愿项目,党员干部、文化能人用方言土话说政策,用文艺节目演理论,有效满足广大基层群众的政策理论学习需求,受到热烈欢迎。
如何更好地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海安实施“名嘴孵化30×50”项目,30位名嘴骨干每人结对50名志愿者进行面对面培训辅导,1500名志愿者发挥理论宣讲“二传手”燎原效应,用群众听得懂的话说群众愿意听的理,百姓名嘴领衔“板凳讲习所”“百灵鸟”“小蚂蚁”“三人行”等团队,常态化走村入户开展宣讲,将“文件语”变为“家常话”,把“抽象的理论”具象成有趣的故事,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通过“文艺+宣讲”形式,寓教于乐地呈现党的创新理论和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让宣讲既“养眼”又“入心”。丹阳市吕城镇群众庄国兴说,镇里请来全国理论名嘴“姚铁嘴”,讲什么是新时代,一听就明白。丹阳高新区大定船社区党委书记蒋成平说,“镇里讲防范非法集资的小品,比我跟老人家说一百遍还管用。”
为进一步丰富理论宣讲的形式,江苏各地不断创新,还依托移动互联网、智慧云平台、有线电视等,实现有形阵地和无形阵地相贯通。宜兴市有两位特殊的百姓名嘴——卡通人物“陶陶”和“都都”,以他们作为主角的宣讲短视频在城市影院、电影下乡、文化惠民演出等不同的场合播放,让人们不知不觉就能熟悉和接受科学理论和方针政策。张家港市将“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的资源搬到线下阵地,利用市文化中心闲置空间精心打造理论宣讲平台——追梦学堂,以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要功能,面向广大干部群众常态化开展各类理论学习和交流活动。如东县拥有24.5万有线电视忠实用户,当地利用有线电视专门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云平台,设置志愿者招募、需求预约、服务项目、“有困难你说话”、“有活动你参加”等7个板块,24小时在线接受预约,努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见人走心,厚植为民服务根基
星罗棋布于江苏大地的志愿服务站点,做到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的阵地就延伸到哪里。
2020年春天,“志愿红”成为抗“疫”战场上一道动人的风景线。各地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组织起1万多支志愿服务队伍、300多万名志愿者,开展“阻击疫情 志愿同行”专项行动,大力宣传中央决策部署和疫情防控知识,构筑群防群治严密防线,关心关爱特殊群体,积极参与爱国卫生运动,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志愿力量和文明温度。
民生问题无小事。无私奉献、甘于付出的“红马甲”们,始终以点滴善举为群众送温暖、解难题,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落到实处。徐州市贾汪区推行文明实践“十必联”群众工作法已有两年,凡群众家中有喜事、丧事、难事、急事、病事或者有矛盾纠纷、信访诉求、当兵入伍、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志愿者必上门联系,帮助解决困难。溧阳市针对日益增长的养老就餐服务需求,成立多家“如意小食堂”,开展各项惠老助餐服务活动,覆盖城乡,方便可及,让“空巢”老人享受到美好的晚年时光。盱眙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召集3200多名志愿者组成“山爸山妈”团队,与当地2000多名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做他们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
为进一步解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与服务资源信息不对称、供需不对接的难题,江苏各地积极探索群众“点单”—文明实践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等模式,切实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实效性。探索初期,基层志愿者经常“上门”,在面对面交流中请群众“点单”,汇总到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分级制定“菜单”并组织实施,促进供需对接。各试点地区设计开发新时代文明实践智慧云平台,逐步实现服务管理信息化、供需对接精准化、群众参与便捷化。南京市江宁区依托融媒体中心“中央厨房”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云平台,把握群众最关注的领域、最亟需解决的问题、最喜爱的服务形式、最欢迎的服务内容等大数据,实现服务项目精准设置和配送。如皋市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信息交互、指挥管理云平台,让群众能够在线“点单”,实行“线下活动、线上直播”。
弘扬新风,文明点亮百姓心灯
蓬勃开展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增强了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让广大群众在文明实践中体悟美好生活、提高自身素质、提升精神风貌。
倡导文明生活方式,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重要工作内容,其中就包括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邳州市新河镇陈滩村为帮助村民尽快适应渔民上岸变居民的生活方式,邀请相关部门开展生产技能培训、防诈骗宣传、移风易俗引导等活动,组织30多位村民建立“乡贤俱乐部”和以妇女为主要成员的民事调解会,每年开展好媳妇、好婆婆、星级文明户评选,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洗礼,乡亲们的精神生活也愈加丰富。阜宁县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根据农村有逢集的特点,将志愿服务活动安排到逢集现场,群众参与度高,效果好。村风民风明显好转,打麻将的少了,求神拜佛的少了,游手好闲的少了,参加跳舞健身的多了,看戏听讲的多了,主动关心他人的多了。
江苏各地还将农家书屋纳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通过发动志愿者、组织社会团体入驻农家书屋、开展阅读推广志愿服务等方式,让群众既富口袋又富脑袋。在张家港市永联村农家书屋,59岁的李兰芳只要有空必来坐坐:“以前虽然喜欢看书,但没有这个平台。现在好了,满屋是书,还有志愿者为我们提供各种服务,别提多满意了。”
送文化下乡,从“我们演什么、群众看什么”到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根据群众的文化需求创排节目、定制活动、提供套餐,让群众可以按需“点单”,更好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同时,各基层文明实践所(站、点)也给爱好文艺的群众提供了自我展示的平台,专业文化工作者以志愿者的身份,指导群众自创自编,让群众登台表演,人人成主角,形成了“群星大舞台”。更优的文化服务、更高的生活品质,引导人们形成自觉向善的价值观,焕发积极向上的精气神。
本报记者 吴雨阳 顾星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