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要闻 > 正文
看“全国文明村”这样涵养“书卷气”
常熟市蒋巷村连续20年举办家庭读书学习活动
2020-09-18 09:41:00  来源:新华日报  

9月13日,“全国文明村”常熟市蒋巷村在读书活动表彰暨首批新时代文明户授牌大会上,集体表彰了在去年读书活动中表现优秀的185户家庭,发放超过60万元的奖励。

从2000年到今天,连续20年的读书活动不仅在村民生活中养成了“书卷气”,更打造成了“文明村”这块金字招牌,把“农民富了‘口袋’,还富了‘脑袋’”变成了生动现实。

文明村氤氲书香20年

蒋巷新村一区20号是村民沈彩红家。走进她家书房,书柜便占了屋内的两面墙,上面挤满了各种类型的书籍。“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还有很多都在儿子家里!”沈彩红说,村里这二十多年营造的读书环境,不只是让自己养成了读书记笔记的习惯,更给儿子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氛围。“小时候带他出去,如果在书、零食、玩具中只能买一样的话,他一直是要买书。”

沈彩红是最早一批参加村里组织阅读活动的村民之一。1997年,蒋巷村响应妇联创建“学习型家庭”的号召,成立了“妇女读书会”,组织村内妇女不定期开展读书活动。“那个时候别说书了,就连报纸都很难订到!”沈彩红回忆。

进入千禧年,蒋巷村党委书记常德盛敏锐地意识到,老百姓不仅要富“口袋”还要富“脑袋”。“人们常说要想富,先修路。可是思想的路不通,脚下的路也走不好。”常德盛认为,“过去我们学习就是开大会,听广播喇叭,现在农民学习的途径多了,网络、电视家家有。但我们觉得,要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必须提倡读书。”

这一年8月,蒋巷村经过前期调研,在原先“妇女读书会”的基础上,鼓励全村村民每天拿出1-2个小时读书看报记笔记,并对读书优秀的家庭进行奖励。此外,村里还出钱为每个家庭订阅了“五报一刊”,并专门送上一个书橱,还有四五十本图书。

现如今,村民蒋振华家还用着当年村里送的米黄色木质书架。虽然是一名数学老师,但他的书架上除了教辅书外,最多的是小说名著、诗歌散文等书籍。书柜前的桌子上,还放着最近几期的“五报一刊”和一本红棕色笔记本,上面工整地记录着蒋振华今年以来学习垃圾分类、红色经典、读书心得等内容。“20年来,读书记笔记已成我们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下一代。”蒋振华连续多年在村里的读书活动中获得一等奖,还被授予过“苏州市学习之星”。目前,全村读书受表彰率已经达到96%。读书已经成为蒋巷村所有村民生活的一部分。

巧办法激励村民读书

走进蒋巷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跟上万册图书摆在一起的还有这20年间,村委会收上来的超过3000本的读书笔记。每年不断增长的笔记本彰显着村民们读书兴趣的不断高涨。

在读书活动刚刚启动时,即便是建立了奖励机制,但是蒋巷村192户家庭的读书笔记收取率只有65%。很多村民认为平时工作已经很累,写读书笔记纯属浪费时间,而且并不相信读书会有奖励,所以当时有些家庭忘了写,有的家庭不会写,甚至有部分家庭连笔记本都找不到。

直到2001年,蒋振华拿到当年的一等奖,把21寸的大彩电搬回家,村民们开始意识到:读书不仅可以长见识,而且真的有奖励。大家纷纷参与进来,平时还会到村里办的“读书学习交流协会”上,交流自己的想法,共同学习成长。

“读书记笔记不仅是一个学习成果的总结,更是一个和村里沟通的渠道。”蒋振华清晰记得,2010年在读书笔记中向村里提出:房子前后都是绿化带影响汽车进出,能否对绿化带进行合理化改造。“常书记当时在旁边写到‘村委会与村民小组进行讨论’。”蒋振华说,“没多久,村里便将部分房子后的绿化带恢复成道路。”

蒋巷村还把读书与文明创建做了嫁接。“考虑到蒋巷实行社区股份制分红,家家年底领股金,村委会决定把‘拿奖励’和‘讲文明’结合起来,以奖代罚,提高全村村民的文明素质。”蒋巷村党委副书记、村委会主任蒋玉英说。

翻开最新修订的《蒋巷村村规民约奖惩制度》,其中明确写道:“……认真参与全村系列文明创评活动和村民读书学习竞赛,并联系思想实际书写学习心得,学以致用、付诸行动。”在蒋巷村,读书活动的评比与家庭的现实表现紧密结合起来,同村规民约的各项规定紧密结合起来,将家庭的实际表现情况与遵守村规民约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如果家庭中存在违反村规民约的现象,或者写的与做的严重不符,读书笔记写得再好也不能得奖。

20年的坚持读书,也正是蒋巷村文明创建的20年历程。如今,蒋巷村在读书笔记收取率达到100%的同时,也实现了全村“文明户”创建全覆盖。

书卷气让文明不请自来

最近,蒋巷村村民干成了一件很骄傲的事情:苏州全域进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后,蒋巷村在一周内实现了村民自觉分类投放垃圾。

“一开始村里还会给我们送一些垃圾袋作为小奖品,但没过几天,我们就主动跟他们说‘省下这笔开支吧,我们自己会把垃圾分好的!’”49岁的村民丁文霞说,虽然还有少部分村民分的不是很清楚,但是大家在想法上都十分赞同“垃圾分类投放”的理念。

“村民能迅速接受新观念正是得益于长期不断地读书学习。”常德盛认为,20年的读书活动不仅使村民树立了终身学习的理念,更在一定程度上让大家有了更强的奉献意识和主人翁精神。

73岁的王卫忠是土生土长的蒋巷人,干了半辈子的油漆工。“小的时候上过两三年学,也只认识些字,但这些年的读书看报让我明白做人要有诚信。”王卫忠回忆,常书记在6年前拜托自己在欧洲代表团来之前,把村内200幢别墅重新粉刷一遍。“这么大的工程量,一个人在十天内是绝对不可能的!”但王卫忠也清楚在这么短时间内组建一支工程队可能性很小。

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王卫忠打电话给以前合作过的工友。半天下来,他硬生生的拉起一支30人的油漆工队伍,并在10天内完成全部别墅的粉刷。以前的工友纷纷觉得,“以前老王从没有拖欠过工人工资,就冲这一点,只要他开口的事情我们就应该过来帮忙!”

在蒋巷村,“我为人人,人人不必为我”正成为一种常态。沈彩红连续12年资助贵州思南县大坝场中学的姐弟俩,直到姐姐朴芳找到高中外语教师工作、弟弟朴园去清华大学读博为止;即便是一家人都靠张春一人上班的工资支撑着,他仍从2000年开始资助素不相识的黄珂父子超过一万元;平佳像亲姐姐般帮助着远在铜仁的贫困学生白玉霞,尽自己最大的可能为她创造一个美好童年……

20年的书香氤氲,让新时代蒋巷村的文明之风徐徐吹过。

本报记者 韩 雷

责编:唐凯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