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新修的垃圾亭房整洁大气,四种颜色的垃圾回收箱一字排开,摆放整齐,电子屏上循环播放着垃圾分类视频,宣传栏里则清晰标注了各种垃圾的分类所属,让人一目了然……11月6日早上8点,记者来到位于鼓楼区小市街道的燕语华庭小区时,紧邻大门的垃圾分类亭房正是一派热闹。垃圾清运车陆续抵达,司机操作按钮,往各自的车里倾倒对应垃圾。身穿绿色马甲的督导志愿者守在亭房,随时指导前来倒垃圾的居民。2018年,小市街道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燕语华庭也随之进行了两年探索,如今,它正全力向省级示范小区发起冲击。
记者在现场看到,除了“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外,其余两类垃圾均设置了三个垃圾箱。“考虑到‘其他垃圾’每天产生得较多,我们在设计亭房时就多留出了位置。”小市街道城市管理部部长张书斌说。
在厨余垃圾箱上方,有一块黑色感应屏幕,居民需要刷卡才能打开投放口,投放口的开放时间是早上7点半—9点和晚上6点—9点,分别对应居民离家上班的高峰期和吃完晚饭的休闲时间。督导员陆巧妹告诉记者,这也是居民集中来倒垃圾的时间。
正说着,75岁的郭耘老奶奶拎着分好的三袋垃圾走了过来。只见她熟练地破开其中一个袋子,把里面的果皮、菜叶等倒进“厨余垃圾”箱,随后把袋子丢进“其他垃圾”箱。做完这一切,她走到一旁的洗手池前,挤出洗手液洗了洗手。这是社区和街道考虑到居民破袋后会弄脏手,专门设置的洗手区域。
“别看我现在轻车熟路,之前也出过错呢。”郭奶奶说,她曾经想当然地把大骨头当做厨余垃圾丢掉,后来才知道,大骨头比较难分解处理,应该归入“其他垃圾”。“这还要感谢社区、街道的工作人员给我们普及分类知识,遇到我们扔垃圾时又手把手地教。”
郭奶奶在小区里住了十几年,亲眼看着垃圾分类给小区环境带来的变化。最初,每栋单元楼下以及小区路口处都放有垃圾桶,桶虽多,作用却不大,一些居民不仅不分类投放,还把垃圾随意丢在桶外的空地上,行走在小区里不时能闻到异味,到了夏天更是难以忍受。
后来,小区启动了撤桶并点工作,把所有37个垃圾桶全部撤掉,在大门进口处选点建设了亭房。今年以来,街道、社区提前进入“分类状态”,在小区张贴宣传海报的同时,挨家挨户上门普及分类常识,发放小册子。
一些居民嫌亭房太远,表示不理解,社工和城管队员们耐心开导,告诉他们把亭房设在大门口的初衷,就是方便大家出门办事时随手丢掉垃圾。一些居民觉得分类太麻烦,志愿者们向他们说明利害,帮助他们快速正确分类。考虑到小区有20多位独居老人和10多位腿脚不好的老人,不方便下楼倒垃圾,社区和街道还计划抽调人手,定期上门帮他们把垃圾带下楼。
11月1日,南京进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由于前期做了大量工作,强制刚开始时,大部分居民都很配合。“垃圾桶一集中,没人再到处乱扔了。投放口的门一关,什么味道都闻不到,整个小区干净多了!”郭奶奶笑得合不拢嘴。
据了解,小市街道今年计划在23个小区,建设28个收集点,其中一类垃圾分类收集点9个,二类垃圾分类收集点19个。
针对尚未建成亭房或亭房不够的小区,小市街道已完成撤桶并点点位86个,每个点位均配备了一名指导员,志愿者和街道社区干部下沉到各个小区,参与垃圾分类工作的宣传和督导。
值得注意的是,燕语华庭为了腾出空间建设亭房,专门牺牲了两个车位,为此街道和社区没少做业主的思想工作。由此折射出一些现实难题,地处鼓楼铁北的小市街道,辖区内大多是老旧小区和无边界居民住宅区,生活空间本就狭小,如何找地方建设亭房?又该如何合理布点,让广大居民乐意接受?张书斌表示,这将是街道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将努力探索出可以推广的经验,为在空间紧张的老旧小区建设亭房提供“小市样本”。
交汇点记者 董翔 通讯员 鲍非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