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在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中,‘人民’一词出现了23次,展现了浓浓的人民情怀和暖暖的民生温度……”11月6日,江苏南通市崇川区钟秀街道“百姓宣讲工作室”在农家小院开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研讨沙龙,为当地“两新”党员、青年党员、邻里党员群众送上理论“大餐”。
近两年来,钟秀街道百姓宣讲工作室积极组织开展基层理论宣讲活动,力争“色香味”俱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分众“点单” 理论宣讲“有声有色”
“一千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宣讲面对的是全体群众,群众的年龄层次、受教育程度、工作背景等情况不同,宣讲就可能出现“众口难调”的问题。“一刀切”、单一说教式的宣讲,不仅缺乏吸引力,而且效果大打折扣。要按照不同受众,利用已有的“资源”,推行“群众点菜、专家掌厨”的选题方式,合理搭配,将基层宣讲真正做到“有声有色”。
“我是企业园区组的宣讲员,我的受众对象是企业的白领党员,利用‘三点一刻’下午茶时间,以十九届五中全会14个关键词为主题进行微讨论,激发企业党员学习热情……”工作室立足全街“多点位”宣讲架构,将全街按人群、组织划分为邻里街坊、企业园区、社会组织三个版块,按地域划分为两河两路8个版块、15个宣讲点位,同时,建立“同课异构”模式的集体备课,一个主题N个宣讲视角,N种宣讲形式,力争“色香味”俱全,推动新思想沁润人心,砥砺奋进。
近两年,工作室分众化传播不断焕发出各个版块的生机与活力,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点,分别打造出青蓝传习所、时代学吧、初心备课社、里居学堂等10个二级宣讲载体;“赤子情大讲堂”“书记下午茶”等N个三级宣讲载体,力争“色香味俱全”,将党的理论大餐送入千家万户。
注重“加料” 理论宣讲“有滋有味”
六七十年前的农家老屋,脚下是厚厚实实、坑坑洼洼的“千脚土”,头顶是圆木房梁,墙上刻画了一张张战争时期革命烈士、爱国青年抗日救亡的英雄画像,墙上那一百多年的老钟在时光流转中诉说着流芳千古的爱国故事。百姓宣讲工作室二级载体“里居学堂”爱国主义实训教育基地将“枯燥”的文本转化成“有趣”的内容,重温热血澎湃的红色记忆,将爱国主义宣讲印刻到每个人心田。
宣讲是一个对外输出的过程,讲空话、讲套话只会与群众“渐行渐远”。要将宣讲“走”到群众中间,善于“添油加料”,让宣讲“有滋有味”。一个话筒,两片快板,百姓宣讲工作室的宣讲能手、乡土名嘴化身“文艺轻骑兵”,将民俗文化融入理论宣讲,群众坐得住、乐意听、记得牢。为了让理论大餐“满口生香”,工作室突破了时间、空间限制,将理论宣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运用线上、线下同频共振,推出“运河边上话‘两会’”、“百姓舞台细说十九大好政策”等多个喜闻乐见的宣讲系列活动,掀起一波又一波的传播浪潮,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学一阵”到“学一生”的深刻转变。
力求“慢炖” 理论宣讲“更易消化”
宣讲是一个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过程,理论“大餐”若是强制灌输,狼吞虎咽、囫囵吞枣,不仅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而且会引起“消化不良”,因此要将各类“理论大餐”变为“一日三餐”,成为“大众口粮”,用“细火慢炖”的方法,真正做到“快消化、易吸收”。
工作室注重开辟微课堂、开展微讨论、讲透微理论。微课堂以小型、分散、流动为特征,每次上课30分钟,人数5-10人不等,场地在小游园、市场、园区、工地;微讨论以一个主讲人引导一个话题,引发众人发散思维自由谈,让理论内涵越论越明;微理论以解读一个政策、一个观点、一项举措为主要内容,力求讲深讲透。
“如何使理论大餐转化为老百姓日常的思想理论营养,这就需要我们在大众化上狠下功夫,在通俗化、分众化、地域化上花气力,力求使‘党声’转换成‘乡音’,让理论的‘学术气’增加更多的‘泥土味’。”南通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黄正平在沙龙活动中说道。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固然,依靠科学饮食、合理搭配,我们可以给身体提供较为充足的营养储备,但“温室里种不出参天大树”,要想身强力壮、练出“宽肩膀”“铁脊梁”,就得扛得起使命和责任,就要在栉风沐雨的实践中主动经受锻炼,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理论认识,用理论认识更好指导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