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要闻 > 正文
开心过年,留守儿童不缺席
2021-02-09 08:10:00  来源:新华日报  

2月3日中午,阜宁县芦蒲镇沈朱村。

阳光穿过二楼窗户,14岁的朱如天坐在书桌前。学习了一上午,双眼发涩,揉一揉,他习惯性地向西屋张望,那是父母的房间。阳光洒进来,少年显得有些失落。一年里,那个房间大部分时间空着。

这个特殊的春节,对响应号召就地过年的留岗人员,待遇正在逐步落实,他们牵挂着留在家乡的子女能否过好年。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兵分多路深入我省外出务工人员大市,探访留守儿童这个春节怎么过。

“哪有孩子不想和父母在一起的”

在午饭的香味中,朱如天的手机响了。“吃饭了?”“快了,我要的书买了?”“马上寄回去。今年我们不回家过年,你要听爷爷奶奶的话。”

电话那头,是留在苏州过年的妈妈施园芳,一位陪丈夫打拼的37岁母亲;电话这头,是留守的儿子朱如天,芦蒲初级中学初二(4)班学生。

在沈朱村,施园芳家算是经济条件不错的,楼房几年前就盖好并装修一新,这是夫妻俩在苏州做小生意辛苦打拼而来。但不管多忙,施园芳每隔两三个月都会抽空回家看看儿子;暑假朱如天去苏州陪父母,春节父母回家,三代人团圆。上次施园芳回家,是为了参加家长会。朱如天记得,“妈妈还上台发言了,稿子是她自己写的,虽然有些紧张,但很真诚,感动了许多家长。”

一年只能见几面,手机成了情感维系的纽带。“每周六,我都会和父母视频。”隔着屏幕聊的都是琐事,但深爱不减。去年中秋朱如天不小心摔了一跤,怕妈妈看到打着石膏的右手臂担心,打电话时他把视频切换成语音。施园芳得知实情后很心疼,家长会发言还说起这事。

右手不能写字,就学着左手写,今年期末考试,没落下一节课的朱如天依然拿到年级前三。“没有要零食,也不要新衣服,而是要买书,孩子越懂事,我心里越有一种说不出的心疼。”施园芳说,现在与孩子聚少离多,也是为了今后更长久的团圆。

“我希望学习更努力点,考出更好的成绩,自己快乐,父母也高兴。”懂事的朱如天反问记者,“哪有孩子不想和父母在一起的?虽然我不说,但相信他们明白我的心思。”

离施园芳家不远,朱如天同班同学沈莲雅也在思念打工的父亲。从记事起,只有母亲陪伴她成长,爸爸常年在扬州打工,一年只回来一趟。对父亲的模样,沈莲雅甚至有些记不清,“他偶尔带回来扬州包子,我和弟弟特别喜欢。”

“他没有技术,在建筑工地上打零工,扎钢筋、搬砖瓦、拎灰桶,很辛苦,报酬也不多。”妈妈沈利花在家种两三亩地,同时照顾生病的老人和沈莲雅姐弟。

沈利花告诉记者,这些年政府、学校、社会的帮助没断过,镇里的关工委、学校每年都会给孩子一些助学金。一碗玉米粥就把晚饭打发了,生活的负重没有影响女孩的乐观开朗。爸爸今年不回家过年,沈莲雅说很想他,“昨晚又梦见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听爸爸讲外面的世界。这个春节,我们约在手机屏上团圆团聚。”

“代位”陪伴,让留守儿童家热闹起来

“六六乖,妈妈今年春节不能回家陪你了,在家要听姥姥的话,按时写作业,写完了拍给妈妈检查,听到了吗?”2月4日,记者跟随徐州市云龙区大龙湖街道工作人员为辖区留守儿童送爱心礼包时,正听到六六的妈妈通过视频叮嘱女儿。

今年7岁的六六刚上小学一年级,爸妈在常州打工,六六和姥姥二人留守。春节将近,原本已买好返乡车票的六六妈响应号召、就地过年,家乡一老一小成了她的牵挂,街道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到来让她放了心。

“今年考试成绩怎么样?”“有没有想爸爸妈妈?”志愿者邵丹的亲切问候让六六敞开心扉,强忍着眼泪小声说:“我很想妈妈。”邵丹等人给孩子送来书包、台灯、零食等慰问品。害羞、安静的六六立刻被吸引了,打开书包一件件仔细看。一盒铅笔、一套童书、跳绳……当看到闹钟时,六六眼睛一亮,开心地告诉记者:“我从来没有过闹钟,以后没有爸爸妈妈在身边,也能自己起床了。”

“除了发放爱心大礼包,街道团工委还联合大学生志愿者通过视频、微信、电话、定期上门等方式及时了解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情况,为孩子辅导作业、谈心,帮助解决他们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大龙湖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张龙介绍。

大龙湖街道主要由涉农社区构成,外出务工人口较多,去年街道借全国人口普查逐一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安排青年志愿者结对帮扶留守儿童。今年就地过年号召一出,街道立刻展开新一轮排查,重点加强对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探访关爱。

“小朋友们过年时最喜欢收到什么啊?”“玩具、红包……”“那我们今天一起来做祝福红包吧!”2月3日下午,宿迁市宿城区龙河镇桥庄村,志愿者带领全村30多名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制作起了手工红包,这是当地“把爱带回家”寒假儿童关爱主题活动的一部分。

孩子们按照讲解制作红包,随后认真地写下祝福放进红包。“我的祝福红包是送给爸爸的,志愿者阿姨说会帮我寄出去,过年时爸爸就能收到了。”7岁的蔡佳怡的父亲常年在外打工,今年不能回家过年,志愿者们上门“代位”陪伴,给孩子们读绘本,领着他们玩游戏,激起欢声笑语一片。

“受疫情影响,很多外出务工者不能回家过年,这段时间我们‘把爱带回家’在各乡镇街道开展活动,为留守儿童及困境儿童送去关爱与陪伴。”宿城区妇联主席丁翠红介绍,基层干部和志愿者被动员起来精准排查,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疏导、寒假补课等服务,寒假以来已前往4所学校、3个社区、6个乡村,为400余名留守儿童及困境儿童送去关心关爱。

关爱留守儿童的还有徐州云龙区潘塘教育幼儿园的教师们。2月3日,园长孙晋玲和教师姚均伟来到学生豆豆家中,向豆豆的姥姥讲解如何防疫和教育孩子,还教会她如何用手机和豆豆在外打工的妈妈视频。“由于疫情,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要多沟通。”这次家访聊得深入,老师们还给豆豆作了心理疏导。

上幼儿园中班的豆豆性格乖巧但有些内向,参加班级游戏活动总是胆怯,很难融入集体,也没有好朋友。寒假前,姚均伟给孩子们介绍假期注意事项时,豆豆哭了,“老师,我想妈妈,我寒假见不到她了。”姚均伟了解情况得知,豆豆父母离异,她被判给了妈妈,妈妈却常年在北京打工,有时一年都不回来,豆豆跟着姥姥生活。今年妈妈因疫情不能回家过年,豆豆十分难过。

听闻此事,孙晋玲立刻组织对园所儿童逐一调查,成立“关爱小组”,通过师幼结对帮扶、与社区对接等方式为幼儿园的留守儿童过好节提供帮助。“寒假中,我们还将园内图书室作为开放活动中心,安排教师值班,开展‘玩转绘本’阅读活动,留守儿童可以跟老师学习绘本故事。”孙晋玲说。

活动丰富多彩,提供更精准关爱

这几天,泰州市姜堰先锋单车俱乐部成员又冒着寒风,骑单车来到溱潼、梁徐、白米等乡镇,给困难留守儿童送去棉被、色拉油、奶粉等慰问品。和往年春节后为留守儿童家庭拍摄“全家福”不同,今年他们节前送温暖时就为孩子拍照录视频,发给他们留在外地过年的父母。

俱乐部负责人马晓兵说,与一般的送温暖不同,俱乐部帮扶资助一般历时较长,许多孩子往往被资助直至考上大学,其间志愿者还经常周末骑车到乡镇,陪护各自帮扶的孩子。

今年俱乐部萌生为孩子们留下影像的想法,是因为他们送温暖时发现,有的没手机的孩子无法和父母保持联系,一些父母甚至两三年才能见上孩子一面。志愿者们随即邀请爱好摄影的骑友参加,给孩子们留下生活的点滴和笑容,发送给在外地工作的父母,让他们平时手机上就能“看见”孩子。

目前泰州共有农村留守儿童11344人,为每个孩子提供有质量的关爱,仅靠政府部门和群团组织是不够的。泰州市民政局副局长孙雷介绍,他们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提供农村留守儿童监护责任监督、学业辅导、心理疏导、行为矫正等专业服务。

在姜堰区民政局社会事务科科长李小娟看来,引进专业社会组织能快速整合有效资源,为孩子们提供精准服务,解决基层儿童关爱服务力量不足、不专业等问题。今年为弥补留守儿童缺失的亲情,姜堰区三水街道陈庄社区开展“书香伴我行”社会妈妈与留守儿童结对活动,社区悦读吧全天开放,“妈妈”们带着孩子来此辅导课业。2月3日上午9点,在徐州市铜山区房村镇的八王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40名留守儿童上起了国学课。“十几天的教学中,孩子们特别好学,这让我十分欣慰。”教师王凤芝说。

房村镇是农业大镇,在外务工人员较多,许多孩子长期与祖辈生活。2019年镇政府工作人员走访发现,当地留守儿童已超过1000名。为给留守儿童打造温暖的“家”,镇政府请来志愿者,依托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启“四点半课堂”,孩子们每天放学后有了安全的学习和活动场所。

今年元旦,嫁到外地的王凤芝回乡看父母,正逢提倡就地过年,她便响应号召在娘家住了下来。得知很多村民春节不回家过年,王凤芝想着利用自己的经验给孩子们上国学课,八王村村支部书记李桂侠得知后提出将“四点半课堂”与国学课程合二为一,村里提供场所,王凤芝为孩子们买来书本和学习用品,1月21日正式开课。

国学课后,几名志愿者老师来到教室陪孩子们练绘画、学书法、阅读。“王老师,我要把这幅字送给你。”12岁的王子熙将刚写好的“新年快乐”送给老师王元翠,这让王元翠很是感动。“每次来教孩子书法我都特别幸福,也很有成就感。”王元翠是位退休教师,因为写得一手好字被推荐来教书法,这两年与孩子们建立起深厚感情。

“要不是你们,我这小孙子整个寒假都得呆在家中看电视,看坏了眼睛不说,还耽误学习。”每次来国学班接孙子蒋童鸿,村民蒋志迷都要夸。蒋童鸿今年上小学三年级,父母常年在外务工。从小缺少父母关爱,蒋童鸿性格偏内向,一提爸妈眼圈就红。蒋志迷心疼地说,孩子爸妈年底回来孩子最开心,可是今年他们留在河北过年了。听到村里办了班,他第一个给孙子报了名。

在宿迁市宿豫区,10岁的留守儿童郭语轩家每天都会有人上门。“这几天有很多人来帮助我们,有社区干部来慰问的,也有妇联的工作人员来带着小语轩做手工的,还有人来帮她辅导作业。”郭语轩的爷爷介绍,从1月17日到2月3日,区妇联、社区、派出所、志愿者团队轮番登门,每天都有特色活动丰富孩子假期生活。

“爸爸,这是我昨天画的画,过两天叔叔阿姨还要带我去摘草莓呢!”2月3日下午,郭语轩和爸爸郭闯视频通话时,兴奋地分享起这几天的快乐生活。

“以往我都会陪她一起过年,但今年留在外地没回来,心里最放不下的就是孩子。”郭闯这几年在南京送外卖,平时就很少回家,今年响应号召也没回乡,这让孩子多少有些失落。“我能理解爸爸,而且他在南京送外卖,还能帮助到别人。”郭语轩说,虽然爸爸没回来,但寒假里来了不少好心人。

“为了让在外地过年的家长们安心,同时也让留守的孩子能过一个快乐的新年,我们为社区孩子制定了‘假期生活表’。”小语轩所在的宿豫区新庄镇杉荷园社区党委书记闫鸣介绍,每天上午孩子们会在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里,在志愿者带领下看书、做功课,社区还定期邀请书画老师授课。

“这次由社区作为纽带,把区直部门、社会团体的关爱、慰问活动整合起来编排成‘生活表’,主要是为了让大家的关爱活动更有针对性、减少重复、形式也更多样。”闫鸣说,已经把摘草莓、做灯笼、剪纸、参观博物馆等活动安排进了“生活表”。

本报记者 卞小燕 朱文军 孙旭晖 张耀文 何莹子 赵晓勇 付奇 陈月飞

责编:张理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