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新吴区鸿山街道七房桥村是“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江苏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冬日暖阳,走进村里,一幢幢白墙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小桥流水别有雅韵,干净整洁的村道蜿蜒向前,一派祥和景象。
七房桥村历史悠久,“一门六院士”的佳话在当地广为流传。然而前几年,由于村党组织班子缺乏凝聚力、责任心,七房桥村各项工作排名靠后,村民颇有怨言。
破解工作困境,关键是搭建一个强有力的好班子。2019年5月,85后周斌从街道机关来到七房桥村担任村党委书记。组织上同时在创业青年、致富能手、退伍转业军人中培养选拔人才,一支平均年龄35岁的干部队伍就此组成。“村党委班子有了,要把村里的工作做好,还得把村民团结在一起。”周斌说,随着村干部一次次走村串户,“院落板凳会”就此诞生。
不设主席台,没有讲话稿,十几条板凳,干部和村民围坐在一起。2020年1月11日,新年首次“院落板凳会”在六房上自然村举行,讨论的主题是农房翻建。大家都想搬新房,可房子就那么多,哪些人符合条件,大家展开热烈讨论。“户口不在村里的没资格”“要拿几十万块出去,有些家庭恐怕不能承受”“最好选择一个村整体搬迁”……虽然没有结论,但村干部摸清了大伙的心思。
“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才能缩短心与心的距离。”周斌说,以前村里工作难开展,主要是“干部忙着干、村民旁边看”,甚至出现“群众唱对台戏、冷眼旁观不买账”的尴尬情况。更好地为群众服务,首先要赢得村民的信任和理解。“院落板凳会”上,从居住环境、邻里纠纷,到就业、入学、生活困难,讨论的都是村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村民说得直截了当,村干部记得认真仔细。
沙黄路是石家湾村民进出的唯一通道,路面狭窄,两车相会通过不便。“院落板凳会”上,村干部与村民多次协商,最终敲定扩建方案,仅仅3个多月,原先的水泥路变成宽敞的柏油路。
“‘院落板凳会’架起连心桥,大家的愿望一说出来,村里立马就有响应。”村民吕晓红一说起“院落板凳会”就竖起大拇指,她说,去年村里投资近200万元给村道全部安装路灯,建立家庭医生工作室,化解30多起群众矛盾纠纷,这些都是“院落板凳会”的功劳。
七房桥村有1000多户,许多人家房子修建较早,改善住房条件的呼声强烈。经过争取,该村被列为无锡市首批农房建设试点村庄。
沿着飞凤路一路走下去,跨过伯渎河,一片白色的崭新小楼映入眼帘,这就是七房桥村的“新江南人家”。走进其中,39幢中式别墅排列整齐,每户有250平方米,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全部走地下,还集中设置停车位。“这里原来是20多家小散乱企业,拆除后留给村民翻建新房。”周斌告诉记者,规划设计专门邀请无锡首批美丽乡村设计师操刀,七易其稿才成了现在的模样。别墅旁边建设养老公寓,颇具规模的村民活动中心能够丰富大家的日常生活。“过了春节,就可以搬新家了。”
自从房子动工,53岁的钱志荣来看了不下10次。“听说很快就能选新房,我高兴得一夜没睡着!”钱志荣说,他家的老房子还是平房,修建于上世纪80年代,一到黄梅天屋顶漏水、墙上渗水,家里常常发霉。90岁的父亲和85岁的母亲至今住在里面,生活多有不便。新别墅是混凝土结构,美观大气,环境也好。“住在这里,空气都是甜的!”
农房出新,村庄环境也要跟上。村口,院士文化广场修葺一新,曲折的步道与绿化相辅相成,吸引不少村民休闲,墙上的“钱氏家训”滋润着乡风民风。
“乡村振兴,农民是主体,把农民的积极性、责任感调动起来,乡村治理才会有效。”周斌说,去年村里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发动老党员、老干部和村民一起干,先后有2800多人次参与,现在房前屋后、路边河边,基本看不到乱堆杂物。村里还实施垃圾分类,每个自然村设置1-2个垃圾分类收集点,通过十余次宣传引导,大家慢慢养成分类习惯。
如今的七房桥村变美了,村民高兴了,日子越过越有奔头。“走进新时代,乡村振兴也要踏上新征程。”周斌说,接下来要加快让七房桥村“旧貌换新颜”,办更多顺民意、暖民心的好事实事,让百姓有实打实的获得感。
本报记者 浦敏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