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呜——”3月10日下午3时16分,一串火车鸣笛声响起。津浦铁路上,由北向南的一列货车开过南京工运纪念馆前。附近生活的居民,闲适地聚坐在馆前广场上,沐浴春日阳光。99年前,南京工运纪念馆所在的南京市江北新区顶山街道浴堂街34号,见证了革命先辈们英勇斗争的光辉历史,中共南京地区第一个党组织——浦口党小组便诞生于此。
时隔近百年,记者寻访至此。经过时光洗礼、岁月沉淀,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王荷波等人燃起的红色星火,已成为当地迈进新时代的精神引领。
奋勇斗争——
一位工运先驱的诞生
长袍、长胡子、戴着眼镜……南京工运纪念馆挂着的照片里,王荷波衣着朴素,满是书卷气。志愿者洪石华是南京工运纪念馆的“看护人”,一守就是15年。洪石华的父亲洪利福当年与王荷波是同事,讲述过不少这位工运先驱的故事,在其父亲口中,这位革命先辈是个“儒雅谦和的大高个”。
王荷波原名叫王灼华,1916年夏,他考入津浦铁路浦镇机厂。此前,正值壮年的他历尽波折,从福建老家背井离乡。在水网密布的浦镇,荷叶田田,充满生命气息,“荷波”一词涌上他的心头,于是改名为王荷波。
“父亲回忆起王荷波,总说他慷慨无私、待人和善,是工友们心里的‘王大哥’。”洪石华说。
当时,浦镇机厂的英籍厂长以防工人“磨洋工”为名,强令拆除厕所,不让工人在上班时间上厕所。工人们怒上心头,却又怕丢掉工作,不敢轻举妄动,一时间没了主张。这时,王荷波站了出来,代表工人们向厂方提出重建厕所、赔礼道歉等条件,一天不答应一天不复工。通过斗争,厂方被迫答应所有条件,罢工取得胜利。
如今,津浦铁路上的运煤车轰鸣依旧,当年王荷波从这里乘车北上,为工人争取权益的故事仍在流传。
“当时正值寒冬腊月、大雪飘飘,王荷波仅着单衣,要只身北上代表工人向当时的铁道总署提出增加工资、发放御寒棉衣等11条要求。”洪石华记得父亲讲述这段故事时眼中含着泪花。工友们心疼不已,凑钱给他买了件皮毛大褂。王荷波不负重托,胜利归来。
在斗争实践中,王荷波逐渐认识到工人必须要有自己的组织,团结起来、组织起来才能反抗洋人、工头对工人的欺压。1921年,王荷波领导工人成立了南京地区第一个近代产业工会——浦镇机厂“中华工会”。
光辉照耀——
一位党员的革命理想
南京工运纪念馆是一处江南民居造型建筑,坐东朝西,砖木结构,是当时一处新建的浴室。这里诞生了南京地区第一个党小组,也成为后来中共浦镇党小组的主要活动地。
1923年2月,一场惊天动地的工人运动,就在这间浴室里谋划着。
循着历史的轨迹,回到百年前,重温那段光辉故事。
开天辟地一声雷!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工人运动于1922年-1923年掀起高潮。
1922年春天,经时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负责人罗章龙介绍,王荷波率浦镇机厂工会加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其个人也经罗章龙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津浦铁路线上第一个工人党员。
入党后的王荷波,组织成立了中共浦口党小组。他还积极组织建立铁路工会,在京汉、胶济铁路线开展活动。自此,两浦地区工人由单纯的自发斗争逐步转向目标明确的自觉斗争。
记者来到两浦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卧轨处旧址,眼前斑驳的红色砖墙屹立在铁路道轨旁,静静诉说着那段动人心魄的历史:王荷波带领着两浦铁路工人进行卧轨斗争,有力声援了京汉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书写了南京工运史上的光辉一页。
在津浦路线上,王荷波积极推动各地铁路工会的成立,进而推动全国铁路总工会成立。
如今,铁路上方铺展着近几年通车的江北大道快速路,车辆川流不息,道路两旁高楼林立,一派大都市的繁华风光。人们会永远记得,是革命先烈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无私奉献和牺牲换来了如今的幸福生活。
“加入荷波同志入中局……”纪念馆陈列着1923年9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的第5号通告。王荷波当选为中共三大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局委员(增补),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位工人出身的中央执行委员。
品重柱石——
一种精神经久传扬
3月10日,一群缅怀英烈的参观者到访。纪念馆内,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企业文化工作室主任王绍礼作讲解的声音慷慨激昂。已担任了16年“讲解员”的他,对先辈精神有着最直观的感悟。
“近几年,公司提炼‘先锋’文化,引领创新发展,意在更好地传承王荷波精神。”王绍礼说,将“先锋”精神注入企业的生产、创新、品牌方方面面,激励着一代代浦镇人不畏艰辛、勇往直前,不断开拓创新。
在上海、南京、苏州、杭州等地,中车浦镇公司生产的城市轨道车辆和铁路客车在城市中穿梭;中车浦镇公司的产品、技术、服务都已沿着轨道“抵达”印度、新加坡、阿根廷等16个国家和地区。如今的中车浦镇公司已是我国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的龙头企业,在王荷波精神的传承下,百年企业“正青春”。
作为王荷波精神的发源地,江北新区顶山街道金汤街社区还走出了一支“王荷波宣讲队”,王绍礼也成为了宣讲队的成员之一。在街道的“冬训课堂”上,王绍礼用生动故事、亲身感悟,将王荷波精神送到党员群众心中。
每逢节假日,到社区老人家里“敲敲门”,这是顶山街道退休党员栗玲这些年养成的习惯。5年前,栗玲加入了“王荷波义工联盟志愿者协会”,社区老年人较多,协会常常组织各类活动,上门给体弱多病、腿脚不便的老年人送温暖。
前些日子,栗玲和几位志愿者一起来到社区退休老党员家,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大家聊起王荷波的故事,栗玲不禁感慨:“趁着还能出力,就想着为社会多做些贡献,继续发光发热。”
“品重柱石”,纪念馆墙上挂着的一块写着4个大字的木匾沧桑厚重。1922年,40岁的王荷波收到工友们亲手相赠的生日礼物——一块写着“品重柱石”4个大字的大红匾。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王荷波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临难前,他请求党组织对其子女加强革命教育,“千万别走和我相反的道路”。昔日的红匾早已朽逝,但“品重柱石”的精神品质,始终激荡在一代又一代人心间。